第十八章 飲水思源,民間佳話!(第1/3頁)
章節報錯
自劉子廷回到驛站後,稍作休息便再次啟程。
這一走,便是七日,途中已經路過好了幾個小郡城,但除了補給物資和留夜休息之外,幾乎沒有太多的逗留。
不過在劉子廷的觀察下,至少這幾個郡城關鍵的驛站都已經重啟,裡面的驛官則是由地方駐軍的都尉擔任。
手底下的驛卒也是兵營中騎術最好計程車兵,這樣管理起來也十分方便。
這就讓劉子廷不得不有些驚訝,完全沒料到他們會安排得如此細緻。
但是他萬萬沒想到,之前那造紙廠的姚福居然真的在他離開源泉後的第三天的時候完成了造紙術的改進!
而改進的關鍵便是劉子廷所說的從根本上找問題的這句話。
本來只是劉子廷隨意說出來的一句官話,卻沒想到讓姚福醍醐灌頂,摒棄了老思想老傳統,直接改變了製紙的材料。
曾經姚福就想過要用一些其他物品代替黃麻這類植物造紙,只不過被他父親給否決了。
如今經過劉子廷的鼓勵,姚福也大膽嘗試起來,開始著手用一些樹皮,竹根等一些破舊步履之類的東西開始嘗試製紙。
不試不知道,在試過之後,他發現這些東西完全可以代替黃麻製紙,直接解決了原材料單一的問題。
而且在製紙工序上,他也勇於改進,發現蒸煮比浸泡的效率更高,而且更快,只需要在蒸煮之後再用大量的清水進行清洗即可。
這樣製造出來的紙不僅細膩柔軟,而且看起來也乾淨了不少。
如此一來,原材料隨處可見,便可以大量製紙,而紙張的價格也被壓了下來,達到全民用紙的關鍵性問題得以解決。
自這訊息傳出,姚福便第一時間通知了鄧子騫與郝萬江二人,並請劉子延將此紙命名為“廷紙!”
但他依舊不驕不躁,整日沉浸在造紙技術的改進當中。
不僅如此,姚福還將自己與劉子廷的對話刻在了造紙廠的石牆上,供人觀賞,特別是“根本”二字,還將其作為了標題。
可見姚福此舉也是深入貫徹了源泉郡“飲水思源”的精神。
在廷紙問世短短兩天之後,姚福的大名就已經傳遍了大乾,而劉子廷與他的對話也傳頌於民間,成為了一段佳話。
因此,許多造紙廠的工人私底下都與印刷行的工匠開始將先帝與劉子廷進行比較。
知道這個故事後,百姓們對劉子廷的責怨也在這股熱鬧勁下消散了不少。
但依舊有些個固執之人認為劉子廷功不抵過,還在廷紙上寫著檄文大罵劉子廷不理朝政。
與此同時,郝萬江也沒閒著,而是趁著廷紙的熱度開始宣傳徵稿之事,贏得整個大乾民心。
不限出身,不限內容,所寫的東西還能被陛下親自鑑賞!
只要被陛下看中的不僅賞一百兩白銀,還有機會能夠登上“大乾邸報”供全國人民閱讀。
這對於一些文人墨客來說,發家致富還是其次,關鍵的還是能得到名氣。
而有了這樣的平臺無疑不是聞名於世的機會,正常來說他們這些平民哪裡有資格在邸報上刊登自己的文章。
不過對於那些家境一般的老百姓來說,這一百兩已銀子的吸引力更是無比巨大,不會寫字的也都紛紛找村裡的先生學習,開始提筆練習!
郝萬江也萬萬沒想到,劉子廷的決定居然如此高明,不禁有些佩服。
只不過這佩服歸佩服,現在他頭疼的便是堆放在自己桌前的一摞摞廷紙。
這些廷紙都是他吩咐手下學士幫忙整理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