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假日》可謂是真正的最浪漫的邂逅。

愛情到底是什麼呢?是長相廝守、耳鬢廝磨的一世陪伴,還是一剎那的激情碰撞然後各奔東西?人世間因為感情糾葛上演著種種廝打、算計、控訴、謾罵,人們因愛而在一起,又因愛的轉移而離開。愛情本該是美好的感情,卻總是帶給人累累傷痕。什麼樣的愛情能夠不那麼傷人?或許像安妮公主和記者喬這樣,彼此成全,體面放手,所以才會在分離時仍然對這段感情充滿感激和眷戀,沒有怨忿,沒有怒火。或許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愛情是相守時彼此依戀、相伴,分離時平和、坦然,沒有謊言,沒有算計,沒有執拗。

有人說,他們之間的感情是真誠的嗎?只不過相處了一天而已,怎麼就會有了不一樣的心意呢?很多感情需要日久生情,所以同學之間、同事之間容易產生愛情火花,也有一些感情只需要很短時間的發酵就產生了。安妮和喬整整一天都在一起,安妮的純真活潑吸引著喬,喬的正直風趣也吸引著安妮,浪漫的夏日幫助醞釀了這段彼此人生中一閃而過卻又分外耀眼的邂逅。

他們之間的愛是理智、剋制的。相對於放縱、熱烈的愛情,這種如涓涓細流般的感情,隱秘卻雋永。小公主雖然年輕任性,有著年輕人的叛逆冒險精神,但是畢竟接受了長久的宮廷教育,自己的父王又以身作則,每天都是兢兢業業地工作,所以她私自外出只是一時興起,而不是真的要遠離家族。她沒有忘記自己身為皇室公主的責任和義務,雖然厭惡還是義無反顧地投入了無休止的會見、演講。喬最終沒有報道公主私自外出的新聞,沒有為了一己私利出賣這段感情。兩個人的靈魂都是那樣的高貴和善良,他們值得對方的愛。

都說感情教會人成長。本就成熟理智的喬且不說,對於安妮公主,透過這次邂逅,她坦然接受自己的公主職責,同時又堅決扞衛了身為一個人的權益。她不再受身邊人的擺佈,不再任由他們安排她的飲食、作息、工作,而是主動參與,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達到一種平衡。小公主彷彿一天之間突然長大了很多,讓身邊的人詫異又不敢反駁。有種感情經歷會在人的心靈上留下醜陋的傷疤,也有一種感情像汩汩溪流清洗了心靈,讓人更加清楚地看清自己,看清周圍的世界。他們之間的感情顯然屬於後者。

《羅馬假日》的故事,令人回味無窮,哪怕你明知道,這只是一個夢,現實之中發生的機率幾乎為零,但是不妨礙大家去做這樣的夢。

而電影,本身不也是造夢的藝術嗎?

李易當然沒有天真到想要完美地復刻這部電影,因為那也不現實。

首先奧黛麗·赫本和派克這對玉女金童,記憶之中的另外一個世界也不過是出了這麼倆人,特別是前者,很難找到相似者。

其次,時代不同了,《羅馬假日》原版的是比較老舊的年代,電影都是黑白影片,那個年月,社會還沒有像如今這般浮躁,人們對愛情的憧憬,也比較單純地嚮往。

不摻雜那麼多的其他的東西。

所以,這樣的電影,李易可以保證依然成功,但是卻也知道不可能達到原版的高度。

有這麼一句話:更令人遺憾的到底是無法相守,還是從未遇見?

電影是浪漫的,現實卻要殘酷的多。

當然了,這部電影沒有要探討這些東西的意思,根本意義上還是一段未了的意外的情緣和邂逅。

這是一場24小時的戀愛。當午夜鐘聲敲響時,公主將戴上王冠,穿上水晶鞋,乘坐豪華的南瓜馬車回到她應該去的地方。

有人說這是灰姑娘童話故事的另外一個版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安妮公主而言,何嘗不是如此?

只不過,灰姑娘是穿不起水晶鞋和

漂亮的禮服,這些是她不曾接觸的,也無法接觸的。

而對於安妮公主而言,在羅馬街頭肆無忌憚地遊玩,並且邂逅一位紳士,狠狠地談哪怕一天的戀愛,對於她而言也是從未經歷過,今後也不可能經歷的一個夢。

李易把故事講述給妻子聽,聽完之後,慕晴也是一臉驚歎地道:「這個故事真的好浪漫,就是這個結局未免太真實了。」

「現實不就是如此?」李易笑著道。

「只是你這裡的男女主角描述的太過完美了,女孩如同天使一般,男人是真正的紳士,男演員倒是還好說,可是女演員呢?這樣的女演員怕是很難找尋吧?」慕晴雖然不是李易這樣的目睹過原版的《羅馬假日》,但是作為導演的她,卻一語中的,一下子就道出了這個故事拍成電影的最大的難題。

今時不同往日。

可以說,在現代社會,皇室,公主,這些對於很多人而言,其實早就已經不那麼的神秘和高高在上。

而李易描述的《羅馬假日》裡面的安妮公主,雖然只是隻言片語,但是卻已經足夠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孩?

她其實不是現實當中的真正的公主。

而是這樣的電影,需要拍出來,人們想象當中的公主的形象,可是這又何其的困難啊!

《羅馬假日》其實不止對於男人來說是一個曼妙的夢寐以求的***,同樣的對於女孩們而言也是如此。

一位公主,逃脫繁文縟節,獨自遊曳於羅馬喧鬧的街頭,邂逅了世俗紳士的他。

相信每個女孩都渴望像公主那樣,在豔陽下和喜歡的人,穿梭於古城的大街小巷,在西班牙廣場上吃一個美味的冰淇淋,許願池邊許下那個讓自己悸動的美好心願......身旁站著笑容滿滿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