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地《活埋》就開始了擴大放映。

相比起《127小時》來,《活埋》的宣發做的要更好一些,同樣的相對而言也更有噱頭一點。

反饋回來的評價,倒是相差無幾。

相比起《127小時》從絕望,到希望,到重獲新生,《活埋》顯得更加的壓抑和絕望。

不過,影迷們的評價卻是相當不錯的!

「一個演員,一個場景,這是電影中的極限運動啊,沒摔死就值得鼓勵!」

「關鍵還是新人導演的作品,很不錯了好吧?」

「一個人撐起的低成本電影,男主將情緒變化的層次演繹得很清晰,從最初的語無倫次、急怒攻心,到後來逐漸絕望,看得很是揪心憋屈;周遭一片冷漠,只要一句「抱歉」就能推卸所有責任,在利益面前,普通人命如草芥;摒棄片中極端環境,我們生活的周圍不也如此麼?」

「從始至終故事都發生在一個不變的場景裡,瑞恩?雷諾茲這次是一個人在戰鬥。大膽的創意,詭異精妙的作品,新穎的拍攝手法,諷刺的結局,讓一個如此小成本的電影也能讓人神經緊繃的看著主角獨自呻吟90分鐘而不覺得沉悶枯燥。」

「熒光棒沒光、手電筒沒電、打火機沒火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心中的那片光芒最後被冰冷的木板、灼熱的流沙取代,生命之火才就此消逝。」

「恐慌,哀求,失望,沮喪,絕望,希望,狂喜,渴求,絕望,放棄――最後我哭了突然覺得,希望這個東西,其實很可怕,比任何東西都可怕!」

「一部異常精彩的實驗電影。全片只有一個棺材內的場景、一個人、一部手機和幾件雜物,但90多分鐘的劇情毫無尿點,讓你心跳加速屏氣凝神也要看完!在讓人身臨其境感受絕望的同時,幾通電話下來,「反恐」戰爭、人與家庭、公司、社會的種種冷漠關係都體現得淋漓盡致,真正的以小見大之作。」

同樣的,大眾影評網上的評分也在八分之上。

而且《127小時》和這部《活埋》因為都是京城電影學院的新人導演的作品,都是李易提攜的後輩的作品,所以自然而然地也被拿出來做對比。

有人更喜歡《127小時》,當然也有人更喜歡《活埋》!

有很喜歡《活埋》的影評人這樣寫道:「我想很少有電影是僅靠一個場景以及一位演員完成的,而《活埋》卻在一口棺材裡講了一個無比跌宕又無比絕望的故事。

保羅從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被困於一個大約1立方米的棺材裡,身邊有一個打火機、一部手機。若只看片名和歹徒留下的這些工具,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部以密室為主題框架的懸疑片。

但隨著劇情的展開,你便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場根據線索找到出口的逃生遊戲。

男主遭遇的是一樁發生在伊拉克的綁架事件,而這背後所影射的是一場註定有人犧牲的零和博弈。

在多方參與的角力中,個體的掙扎只是徒勞,被活埋不僅是男主的生命,還有他所承受的絕望。

那麼第一個問題:誰是活埋保羅的兇手?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但當所有人都將矛頭指向綁匪時,導演卻安排了一場拷問原告的辯護。

「你是漂亮國的人?」

「是的!」

「那你就是軍人!」

這是一段頗具深意的對話,保羅是一位漂亮國人,但他是一名軍人嗎?

他是一名與crt公司簽署了合同的卡車司機,從事著一份運輸物資的工作。他沒有武器,也並無惡意。

但他面對的是一群揹負民族,揹負信仰的戰士。

在他們眼中,儘管

保羅沒有武器,但他的存在就是一種入侵,而正是這種象徵意義上的入侵為他貼上了戰士與軍人的標籤。

有趣的是,在影片當中多次出現:「不要告知媒體」!

為什麼?

因為沒人會在意真相,也沒人能報道真相。

當保羅想要將他的情況彙報給媒體時,工作人員對他提出了警告:「這隻會讓情況更加糟糕。」

更諷刺的還在後面,那時的他已經隱約地感知到,這是政府掩蓋他們不作為的舉措,但時間並不允許他討價還價,他只有聽從安排,尋求人質解救小組的幫助。

但對於被綁架的大多數人質來說,這一小組的存在便是一種謊言。

在與解救小組的指揮官丹?布倫納取得聯絡後,保羅問他到底解救過多少人,但答案卻不容樂觀。

他讓布倫納說出一個解救成功的例子以證明他真的是在救援。

於是,他得到了名字:馬克?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