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離天堂最近的地方(第2/2頁)
章節報錯
小時候,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自己年紀不大,卻覺得每一步都踩在人生的關卡上。
父母告訴你,上不了重點小學,就進不了重點中學;進不了重點中學,就考不上重點大學。
於是你削尖了腦袋兢兢業業地學習、考試,不敢走錯一步。
老師告訴你,不完成作業是萬惡之源,遲到早退意味著終生懶散。
於是即便晚到一分鐘,你也會覺得前途是天塌下來似的恐怖。
公家的東西,只允許你貢獻私人物品以作補給,絕不允許因己私用而受到任何損失破壞。
學習好就是好學生,學習不好就一定是壞學生。
謙虛是應該的,驕傲是可恥的。
當分不清驕傲和自信的界線時,即使虛偽也要一概作謙虛狀。
損壞了別人的物品要賠償,損壞了爸媽新給買的東西是暴殄天物大罪一樁。
人人都說“三歲看到老,七歲望八十”,所以童年的你時刻要為八十歲的你負起責任,為光耀家族門楣負起責任,為將來你到底選擇做一個好人還是壞人負起責任.
就在這樣責任的重壓之下,你懵懵懂懂地形成了最初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的世界觀。
所以我相信,即使今天的你已不再那麼單純——相信生活就是硬幣,只有正反兩面可供選擇——而是已經長成能夠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灰色地帶”、會寫下“軟弱是人性而並非可鄙”這樣句子的大人。
童年的你,也一定是那個看電影時常常纏著父母問“主角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小孩。
急於區分好壞正反不是你幼稚的錯,而是這個浮躁社會強加給你的東西。於是我們的童年很容易天塌,很容易絕望。青春期少年最愛在文章裡寫那些冰入刺骨的哀傷。這一些癥結所在都是我們的天真,是我們的純粹。我們不知道生活其實還有好多種選擇好多條路,不知道幸福其實有很多個入口。
所以,當我看到小男孩因為不小心跑了第一名而拿不到第三名的獎品——一雙給妹妹的小鞋子——而哭泣的時候,我的心都要碎了。我真想跳進電影裡抱抱他,告訴他,沒了那雙小鞋子,他和妹妹照樣會有個幸福的童年,地球照轉,哭過之後,照樣是新一天的風輕雲淡。
可是我沒有辦法,因為想到了自己童年的那雙“小鞋子”——那是一個漂亮的鉛筆盒,簇新的表面在六月的陽光下閃閃發亮。體育老師說,只要在運動會中拿到第四名就可以得到它,但我卻無良地拿了第二名,在眾人的祝賀聲和擁抱中悵然若失。過了好多年,那種委屈還在。因為在那時那刻,那個鉛筆盒就是我所有的慾望、所有的幸福所在。
一直到了即使擁有嶄新電腦、MP3、DC和漂亮衣服也不能讓我快樂多久的今天,我還是時不時想起那個漂亮的鉛筆盒,想起童年的我,其實要的並不多。可是每一次都全心全意,期待著能用自己的努力換回自己需要的東西。得不到縱然是百分之百的失落,得到了卻也伴著百分之百的喜悅,痛快、幹洌。
只是慾望什麼時候開始像個充足了氣的氣球一樣無限膨脹,我卻記不清了。那個氣球是大獨裁者手中的玩物,漂在空中像捉摸不定的浮雲,落在地上砸成難填的慾望之壑。這便是當代社會的眾多悖論之一吧——我們嘲笑孩子的簡單,卻感嘆著成年社會慾壑難填人心險惡,渴求著不復回來的純粹。小時候,一顆糖果也可以成為快樂的源泉;長大後,金銀成山卻只讓人輾轉難眠頻皺眉頭。
原來長大了的我們也不是不喜歡簡單,只是簡單之下附加了那麼多不純粹的東西,“簡單”二字便其實難副。怪不得有那麼多商品叫囂著“簡約而不簡單”,簡化也能成為當代的一種賣點。而今天長大了的我們,一顆心掏不空又填不滿,想要的有那麼多,卻再也不會為得不到一雙童年的小鞋子而哭泣。”
周清泉也同樣不遑多讓,很快地一篇稿子就新鮮出爐。
“鏡頭突然慢了下來,阿里的藍色運動衫在風中一搖,一擺。他的臉因緊張而有些變形,頭在跟隨著腳步不自覺地左右晃動,汗水順著鬢角無意識地滑落。一片寂靜中,只聽得到腳步落下“嗒”“嗒”的聲音和他們因缺氧而顯得濃重急促的呼吸。快要沒有氣力時,一些話語開始在他腦中交錯迴響“我沒有鞋怎麼上學?”“快點,薩拉,快點。”“我會為你贏得季軍,一定會的。”於是我看著他邁著很有張力的步伐,一步步超過前面的人。一步一步彷彿要拼命,淚水大滴大滴掉下來。
那是阿里心中的一塊鬱結,他欠了妹妹一雙鞋,因為他而丟掉的。於是他用盡所有氣力奔跑,只是想得到季軍的獎品,一雙球鞋。五千米對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就像馬拉松一樣,從未受過任何訓練和指導的他最終卻贏得了冠軍。是平日那艱苦而緊迫的生活狀態造就了他,更是深重的愛和責任給與他的信念,在最困難的時候化為他堅持的力量。
奔跑,以愛的名義。生活,以愛的名義。
9歲應該是無憂無慮生活的童年,就像阿里在富人區見到的那個小孩子一樣,抱著自己的玩具熊在藤椅上蕩著鞦韆看著藍天,貧民家庭的阿里卻過早地承擔起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的義務,然而同時他也懂得了一個家庭最寶貴的情感內涵,便是愛與責任。他沒有告訴爸爸媽媽自己弄丟了妹妹的鞋,並不是因為他怕受到責罰,而是他知道家裡境況不好母親又身染重病,這種問題提出來就是雪上加霜。他愛他的父母,只是希望他們能少些煩惱再少些煩惱。
對於妹妹莎拉阿里始終是懷有愧疚的,他想盡辦法來補償她,成績優異的阿里得到了一支金色的自動鉛筆,他自己應該是很喜歡的吧,從他小心翼翼地取出它握在手裡的姿態便可一眼看出。可是他把筆給了莎拉,看著妹妹笑了,他也開心地笑了。他一直拙於語言的表達只會傻傻地笑,眼神裡卻寫滿了溫柔與愛護。這種兄妹間默契而溫暖的感情,在平淡的生活中總是被忽視,在艱難的時光裡卻那樣的讓人珍惜。他愛他的妹妹,只是希望她能多些快樂再多些快樂。
因為只有阿里的一雙運動鞋,兩人不得不換著穿去上學,他們在一個隱秘的角落交換,薩拉從學校跑來,阿里換好了鞋再跑去學校。因為莎拉途中各種事情的耽誤,阿里幾乎每次都會遲到並受到了主人的警告。可是他從來沒有因為此事說過薩拉,他愛惜自己的妹妹,寧可自己揹負所有的壓力和痛苦。當主任以遲到過多為由要將他趕出學校,他無法辯解只是沉默著哭泣。這其中的辛酸曲折,他忽然不知道該怎麼說起。
整部影片中,阿里給了我最多的感動,他對妹妹細心和悉心的愛,對父母的理解,對家庭的責任,這是一種在一般的家庭已經缺失了的感受。我們看到越是艱難的生活,彼此扶持的感情越是真摯。
《小鞋子》處處為我們傳達著簡單卻感人至深的溫暖,愛不一定要是華麗的衣物,數不盡的零食才能表達,愛,就是當阿里發現莎拉的鉛筆短得她的小手都握不住時,默默地將自己的筆放到她面前。
當阿里回家失望的眼神讓妹妹難過地走開了,悲傷的冠軍脫下了已跑漏了底的鞋,將紅腫的雙腳伸進水池。這時,池塘裡的一群金魚慢慢圍繞過來,它們圍著阿里的腳去輕輕地啄,像是安慰他,像是祝賀他,在淡淡的憂傷裡,阿里好像成了天堂的孩子。美好的鏡頭下我們看不到阿里的臉,也許還有著淚水、自責和失望,但他不知道此時的路上爸爸那破舊的腳踏車上放著買給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一雙潔白的球鞋和一雙妹妹夢寐以求的紅色小皮鞋.
電影中,阿里經常落淚;這個瘦弱的小男孩,堅強,寬容;而當他此時眼睛晶瑩的時候,我被深深地刺痛了。
阿里那雙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終有一種倔強的光芒,這種倔強使哈里始終保持著對目標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詮釋著他的許多品質,他對妹妹的關愛,對父母的體貼,對學習的熱愛,對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應有的聰明機智,無不發乎內心,出於自然。這種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結尾,導演可以大膽地把失望留給阿里,而把驚喜留給了觀眾。也正是這種結尾,我們才會讓阿里在我們心中燙出了印記。離上帝最近的地方,不光在耶路撒冷。阿里和妹妹是天堂的孩子,他們用純真而勇敢的笑容,戰勝著現實的殘酷和冰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