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在時間裡的父親》這部電影上映之後,關於阿爾茨海默症的搜尋量急劇飆升。

很多人聽說過,知道老年痴呆症,知道這種病在老年人群體當中不罕見,知道這是一種至今無法治癒的病,知道這種病人很難搞。

但是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有網友這樣回答:「主要表現為記憶障礙,首先出現的是近時記憶減退,常將日常所做的事和常用的一些物品遺忘。隨著病情的發展,可以出現遠期記憶減退,即對發生已久的事情和人物的遺忘,還會表現出人格方面的障礙。進一步發展以後,病人會出現邏輯思維、綜合分析能力減退、言語重複、明顯的視空間障礙,有些患者還可出現較明顯的行為和精神異常。隨著病情的進展,還可有情感淡漠,不能完成日常簡單的生活事項,四肢可出現癱瘓,最終因併發症而死亡!」

如同影評人週清泉在分析《困在時間裡的父親》這部電影裡面寫的那樣。

「觀看這部電影,首先要請每個人瞭解一點,就是電影的視角,是從父親——一個患了老年痴呆(阿爾茨海默病)的83歲人物身上來展開的,你所看到一切,都是父親眼裡或腦海裡的「現實」。這些「現實」在影片中呈現出混亂破碎的時間線和邏輯性,使我們目睹了故事在不同時間線上重疊、對話內容散落在各個空間、出現的人物與原來形象相悖,甚至連故事場景在最後都發生了改變......

時間、空間在這部影片中存在著巨大的撕裂和重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阿爾茨海默病——一個在發達國家被稱為「第四大殺手」,全球患病人數已逾5000萬的老年病。

從這種病症的描述來看,就能預見,要拍攝一部以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為敘事主角的電影,會構建出多少來自不同時間、空間上的場景,而時空的多重敘述必然會造成觀眾視覺上的錯亂感和不適感,這對導演的敘事功力提出了非常大的要求。可喜的是本片不僅成功創作出了一個完整深刻的故事!

那麼我們來探討分析一下,導演是用什麼手法制造出這種混亂感?他是如何合理組織情節並最終達到觀眾能夠接受和欣賞的程度?

首先不難發現,電影裡面出現多次的重複出現的人物,但是他們在安東尼的認知當中卻代表著不同的人。

這其實是一種打碎人物形象和特質的方式。

女兒安妮—養老院護士凱瑟琳;大女兒安妮—小女兒露西;女婿詹姆斯—養老院醫生比爾;護工勞拉—養老院護士凱瑟琳;小女兒露西—護工勞拉、保羅—詹姆斯,其中女兒安妮—護士凱瑟琳—護工勞拉形成了個閉環!

當然還有人物的身份前後矛盾,比如安妮為父親尋找下一任護工,並面試了新護工勞拉的時候,和醒來的父親發現公寓裝飾物發生變化,同時新的護工勞拉和陌生女婿出現,女婿無情地打了父親,父親抽泣,女兒趕來安慰!

在這兩場戲當中,父親分別對勞拉說自己曾是舞者和馬戲團員工,但女兒安妮說他其實是工程師!

而在之前父親都表現出喝茶的愛好,但在最後凱瑟琳的描述中,父親的嗜好變成了咖啡!

人物的變化是最能夠給到觀眾視覺衝擊的,多變的屬性不僅作用於製造混亂,在劇情銜接上也佔據重要作用,我們能夠透過這些琢磨出導演的用意,從而在交替的時間線上把握真相的線索。

其次是打破時間線,打破線性敘事結構,利用倒敘、插敘的手法增加懸疑感!

相信大家還記得最初的時候,第一場戲裡面女兒告知父親自己離婚多年,現在遇上了心上人,要移居巴黎,而之後安妮夫妻倆卻又生活在一起,明明還未離婚;看醫生時,安妮否認自己要去巴黎,但明明最開始的時候就交代了

她要移居的情況;同樣的,從後文安妮描述中可知,就醫應該在發病和吃晚飯之前,順序出現錯亂。

這是導演將完整的故事打碎,散落在不同時間線上呈現。

同時還在同一幕戲裡面採用了多線敘事,第一幕中,先是女兒安妮趕到公寓質問父親為什麼要趕走第三任護工,緊接著就在書房裡和父親說自己要移居巴黎的事,但這兩段劇情根本不可能出現在同一時間!——父親趕走第三任護工是在搬進女兒女婿家之前,而女兒移居巴黎卻是在女兒離婚多年後;

相似的還有後面的那一場戲,剛在和女兒對話的父親,轉過身發現女兒不見了,勞拉端著茶出現,並告訴他安妮早就出去,緊接著女婿又來責問父親還要在這討人嫌多久,但由之前的劇情可知,和女兒對話那天是在面試勞拉第二天,而女婿斥責父親那天,勞拉也還未來上班,兩者不可能出現在同一時間點上!

在這裡,不得不說導演很狡猾地將明明不同時間發生的故事拼裝,併為它們披上相同的外衣,迷惑大眾;其對不同劇情間過渡鏡頭的高水平把控,更加大了我們的理解難度。

說完時間,再來說被打碎的空間。

同一空間,構建不同故事元素:悄悄改變空間中的構成元素,通常是懸疑片導演最為拿手的點,也是沉迷於找不同的影迷樂趣所在。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第一幕公寓門口的落地鍾,到了後面卻變成了黑色櫥櫃。

原來掛在客廳露西的畫,後面就消失了。

和公寓相同的外部佈局,開啟門卻是醫院!

安妮寄給父親明信片上的畫,出現在後面的廚房牆上,而父親臥室內的佈局和養老院一致。

相同的對話在不同場景重複出現:「你準備在這裡討人嫌多久?」

「一切都好嗎?」

等等,等等,可以說必然是導演故意為之,但是卻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種非常聰明而巧妙的安排。

因為安東尼對自己的家的執著,所以讓他的記憶開始出現了空間上的錯亂。

再然後,自然是打碎邏輯鏈!

電影很多場戲都是呼應的,但是卻一直在製造看似前後矛盾的事實!

電影裡面前面安妮通話時說父親在前幾天不認識她,同時自己只和勞拉透過電話,還未見面;但回看會發現面試勞拉和父親不認得趕回家的女兒,是同一天發生的,事實相互矛盾。

而敘事結構也很完美。

導演利用分鏡和不同敘事角度製造出「莫比烏斯環」的敘事怪圈:(父親視角)父親在走廊聽到爭執—女兒叫他吃飯—吃飯中途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