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中間隔著巨大的鴻溝,一端是備受父親折磨的兒女,另一端是受阿爾茨海默症折磨的父親。

而這個問題的背面似乎暗含著另一層意思:「你打算什麼時候去死?」

當這個問題問出的時候,能夠看到父親臉上的錯愕、羞愧、甚至是懺悔,他似乎在某個瞬間看到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像個認錯的孩子羞愧地低下了頭。

甚至於又回到了之前的網友提出的那個問題:沒有了記憶,算不算是精神上的死亡?

如果不想這樣行屍走肉地活著,毫無尊嚴地再殘喘幾年,能不能體面地提前結束自己?

這很殘忍,可是卻又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影片結尾,最終女兒將父親送進了養老院,女兒離開了父親,去了法國。

作為旁觀者,沒有人能責怪女兒狠心、不負責任,因為哪怕是觀影的觀眾,都已經看到安妮被父親折磨的精疲力盡和無奈。

而她也有自己的煩惱和自己的生活。

父親孤零零地坐在病床上,他迷茫無助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腦袋裡全是混亂的記憶和丟失的時間,眼前是一條道路直通死亡。

人啊,一個人來,始終只能一個人走,永遠都是一個人。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用沉浸式的創作方式帶領觀眾切實地體會了阿爾茨海默症給老年人帶來的困擾。

正如電影的名字一般,他們成為了困在時間裡走不出去的人,沒有未來也回不到過去,只能困在自己混亂的記憶裡。

在平常,我們更多的是站在旁人的角度去看待這樣的老人。

也許會像護工勞拉,只不過將他當成小孩子對待;也許像女兒安妮,更多的是無奈和傷心難過;還會像他女兒的丈夫充滿了怨氣,恨不得他早點去死。

無論如何,當我們更加了解患阿爾茨海默症的父親的經歷時,我們就更能體會到他的孤獨。

這種孤獨,是無人理解、無人能助的孤獨。是面對病痛、面對衰老、面對死亡時孤立無援的最深刻的孤獨。

面對生死,人始終是一個人,一個人孤零零的來,一個人孤零零的走。

李易做了很多準備工作,這部電影

真的不好拍。

不止是對於演員的要求高,對於導演的要求同樣的也高。

不是說有原版的就可以完美復刻出來,作為導演,你必須知道,這個鏡頭是有什麼具體的作用,這部電影你想表達的是什麼東西,然後才能讓這些鏡頭有靈魂。

否則的話,只是空洞的畫面而已。

這和李易早前拍的那些相關的電影是截然不同的。

《餃子》裡面拍的只是一個阿爾茨海默症的父親的最執著的愛!最深沉厚重的愛。

《世上最美好的離別》裡面,同樣的也只是拍出來了,那個阿爾茨海默症的婆婆的外在。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為什麼那麼的特別?

因為這是第一次有一部影片能夠讓觀眾如此真切的感受到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到底在經歷著什麼。

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是在用最溫柔的口吻講一個絕望的故事!

是的絕望!

或者用一句話來說,父親的當時的狀態,那就是真正的「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