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羅馬的確該為李易頒發一個羅馬榮譽市民獎,因為《羅馬假日》熱映之後,一時間這座古老的城市,成為了無數人旅行的聖地。

按照網友的話說:「雖然不奢望能邂逅一位公主,但是萬一呢?」

一座城市的浪漫,當然不侷限於愛情。

可是事實也是,人去的多了,總能在那裡收穫一些東西,比如愛情!

而電影裡面出現的那些個景點,也成為了無數旅客的打卡聖地,特別是像許願牆,真理之口等等。

還有街邊的咖啡廳,雖然和電影裡面的有很大的差別。

但是卻不妨礙大家去前往打卡!

同時也流傳出來了不少前往羅馬尋找浪漫愛情的故事,很多人的確沒有找到,沒有邂逅所謂的浪漫愛情,但是也有人在那裡度過了浪漫的假日。

伴隨著這些訊息的傳出,迪恩影業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宣傳機會,於是又一次助推了《羅馬假日》的票房。

而另外一邊埃斯特拉公主被解除了軟禁,雖然王室依然在抗議,但是抗議的力度卻大大地降低。

因為《羅馬假日》的的確確並沒有什麼不好的東西,而且反而還給埃斯特拉公主塑造了一個新的形象,成為了人們對公主這個身份地位的人的代表人。

全世界有挺多的公主的,但是如今大家一提到公主,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埃斯特拉公主。

而對於《羅馬假日》,因為種種原因,所以這部影片雖然沒有達到李易記憶當中那個世界那般的高度,但是卻也被譽為愛情經典。

更多的人卻是在分析,為什麼這樣一部看起來很尋常的電影,結果卻獲得瞭如此高的讚譽和票房?

只是因為埃斯特拉公主的出演?

或許有,但是誰都不是傻子!

因為更多的人討論的是電影本身!

而仔細看電影,很多人又會發現,這部電影,其實劇情橋段什麼的,真的不新鮮,可是偏偏卻獲得了這麼大的成功。

有人將其歸功於細節!

「羅馬假日是一部看了開頭就能從劇情發展到結局都猜得一清二楚的,卻還是能吸引人不放過一個鏡頭地看下去的電影。電影感人至深,卻又不致落淚,只是在喉間泛起淡淡的無味陳雜,這樣的魔力,到底來自哪裡?

我們看完電影的感受,是會感到惋惜,但是卻並不悲傷,為什麼?

明明一部看起來平平無奇的電影,卻能夠收穫這麼多的讚譽,為什麼?

只是因為埃斯特拉公主這位真正的公主出演嗎?

或許有一部分原因,但是我想更多的是在於電影的無處不在的細節。

好聽的故事不一定是個好故事,但一定要有個會講故事的人。李易導演無疑就是個深諳此道的人,每部電影都的故事都看似平常,但他不在乎,海量的細節仍能讓人們看完之後津津樂道!

電影開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小公主悄悄放鬆腳趾,不小心把鞋弄掉了,調皮的本性初次亮相,看著她找不到鞋子,卻又要臉上不露馬腳,神態瞬息萬變,不禁讓人忍俊不禁,一番接見之後,居然還是沒有穿上鞋,難為觀眾替她著實捏了一把汗。

然而注意到鞋子的問題之後,公主身邊的各種夫人、將軍,驚訝之後選擇的居然無視之並跳舞,這種冷酷讓人驚訝也同時對小公主的遭遇感到分外同情。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小公主穿上了鞋,給觀眾來了一個安全著陸,導演的功力可見一斑,僅一個開頭就精彩紛呈。之後「貴妃醉酒」的片段有沒有讓你聯想李易導演的另外一部電影裡面的某個野蠻女友,「酒醉」的過程如出一轍,倒是看到兩個大男人互相推

卸萌妹子讓人有些發笑。比起野蠻女友,只在走錯樓梯的那個環節,羅馬就完勝了,小公主的可愛直擊觀眾心靈。

在這裡,第一個細節,公主放鬆腳趾,這個細節,非常非常的有趣,也很關鍵,因為這個細節表明了公主被束縛著的表面,隱藏著的一顆活潑靈動的心。

她並不喜歡這一切!

周果飾演的記者很明顯的是個老油條,謊話張口就來,應變神速,機敏萬分,拍照的傻朋友,永遠慢幾拍,存在就是為了襯托!

男女主的第一場飆戲,也是全片的高潮是在公主起床時,注意兩個人這時的表情,一個微笑,一個嘴角的顫動,到最後的釋然,箇中妙處不可盡數,一定要反覆把玩幾遍才能全部領會,在導演的用心安排之下,表情的交流勝過了語言,彷彿是一個自言自語,一個詼諧調侃,相得益彰,是不是有一種讀出角色內心的快感呢?

最難為演員的是,公主除了表現思考過程之外,大家閨秀的高雅也在點頭淺笑間若隱若現,眼波流露之美好只能靠觀眾自己體會了。

經典的大鬧街頭之後,迎來了第二波高潮,特工的出現,一樣的衣服帽子公文包,連表情也要做得一樣,還自稱是便衣,實在有辱邦德等花花特工的名頭。

在碼頭上,注意周果的神情,他早就意識到了這些明顯的黑衣人到來,還沒有覺醒主角意識的他,只是覺得自己的工作快要結束了。然而當小公主被抓後,喊出的第一句是自己的名字時,他也許是本能的衝了過去,冒險救出了公主。當兩人衣衫盡溼相視微笑時,雙方懂得不僅僅是身份,也是一種信任,一瞬間肌肉的僵硬燃爆了火花,又是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