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 小丑(第2/3頁)
章節報錯
「但是你不覺得,這樣的電影,如果上映,會出現一些不可預料的事情嗎?」李易反問道。
「李,你想的太多了,這只是電影,OK?這個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人,活的太壓抑了,他們也需要一個發洩的視窗不是嗎?
小丑並不是主觀為惡,他只是被逼迫,再逼迫,所以才變成了那樣!
現實當中,其實就算沒有《小丑》,壞人也不會變成好人,好人更不會因為一部電影就變成壞人!所以你真的想太多了!」詹姆斯·迪恩一臉不以為然地道。
說實話,李易倒是明白詹姆斯·迪恩的態度
。
因為這裡是燈塔國,這裡標榜著自由和皿煮。
好萊塢比《小丑》更誇張,更大尺度的電影真的不算少。
其實說白了,對於他們而言,只要電影能賣座,他們根本不在乎會不會造成影響。
所以,李易不由地啞然失笑,自己真的是疾病亂投醫了。
那就拍唄!
《小丑》這部電影的確在記憶裡的那個世界引發了一些爭議,有人認為這部電影受到的好評,體現了一種對「惡」的合理化和宣揚,具有政治上的不正確性,難道你被侮辱,因為自己的水平和缺陷事業受挫作惡就有理了?
一部電影上映後,總會受到脫離製作方控制的二次解讀,這本身就是電影的一種社會外延。在我看來,從電影本身看不到導演有意對小丑美化什麼,事實上在他的惡之花開放之時,在哥譚社會輿論下還被稱為「義警」,跟後來的蝙蝠俠的風評沒太大區別。而影片也交代了,彼時的哥譚社會已經暗流湧動,不滿的底層已經蓄積暴力的因子蠢蠢欲動。
所以,哥譚的歷史選擇了小丑,而並非他本人打響了哥譚暴力犯罪集團化的第一槍,他只是一個符號,正如影片的最後不是他去振臂一呼,而是被不滿的民眾推上了前臺。小丑其實本身在哥譚背景的影視作品中就是一個符號,一種極端的以惡為樂的象徵,但是沒有這樣的角色,又何來蝙蝠俠的輝煌?
而這部《小丑》作為好萊塢漫畫界反派第一人的誕生史,他又是一個具有神經分裂人格的反社會人士,要在有限的時間讓這個過程顯得合理,你說不順著這個路子走該怎麼走?而往大了說,小丑的符號意義正在於,在一個不安的社會,躁動的人群本身就醞釀著破壞性力量,小丑則陰差陽錯的被捲入其中,併成為領導者和精神圖騰,讓這種力量爆發,這樣的現象在人類歷史本身就週期性發生,你把頭埋在沙子裡是沒有的。
李易記得有人評價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受到的一些道德指責讓我感覺不是它立場有問題,而是一些批評者過於心理脆弱,甚至就是無視歷史現實的鴕鳥。
至於擔心這部電影產生負面社會影響,那就真是讓我感到可笑了,更多人喜歡這部電影只是覺得它好看,角色塑造生動,但是大家心裡都明亮的很,在現實世界中,當然更希望身邊出現的是蝙蝠俠,而不是一個狂笑的瘋子。當年希斯萊傑版的小丑令人讚不絕口,難道就引發漂亮國犯罪率上升了?只不過那時還有蝙蝠俠直接治他,不像本片有種小丑當道的令人不安的結尾。事實上,這部電影也埋下了哥譚故事會的諸多未來伏筆,比如犯罪分子「進修學院」拉卡姆,比如催生蝙蝠俠誕生的夜晚,是的,故事的結尾其實也有著正能量,小丑崛起於亂世,但是布魯斯·韋恩於慘劇中的眼神也已經告訴我們,正義的力量也正在生長。
《小丑》,講述了一個反派的誕生,而這種惡的放大也有著片中暗示的社會動盪的背景,這一點往往被很多人忽視。這也不是一部傳統上的超級英雄電影和外傳,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和大場面,以一種文藝電影的質感在一種始終陰鬱的氣氛下給了傑昆·菲尼克斯表演的舞臺,他也出色的體現了自己的價值。所以,《小丑》作為電影的成功是一部雖不完美,但是各個環節整體用心打造體現的成果,它作為電影本身的優秀當然不該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價值觀指摘所抹殺。」
不過,這個世界並沒有蝙蝠俠,但是卻無傷大雅。
因為主要不是蝙蝠俠,而是哥譚這座城市!
試鏡這部電影的小丑的演員不少。
但是好幾個,李易都不滿意,既然決定要拍了,那麼他肯定希望能拍出一部好電影來!
而小丑的演員,顯然,絕對是這部電影的最關鍵
最核心的點。
「嗨,史蒂文!」
「嗨,李導!」
眼前來試鏡的是好萊塢比較有名的戲瘋子,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獲得者,史蒂文·比爾。
「劇本梗概看過了嗎?」李易問道。
當然,李易之前交給史蒂文的劇本,只是小丑的人物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