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家》或者說《愛·回家》開始大規模上映了。

對於這樣的電影,你不可能指望它一開始就像那些爆米花電影那樣,大爆特爆。

這是一部小成本劇情片,哪怕是李易導演的作品,可是也依然只是小成本影片。

這種電影,它不是商業大片,所以院線雖然看在李易的過去的戰績的面子上,排片給的不少,但是國慶檔畢竟是熱門檔期,所以排片方面其實並沒有佔據太大的優勢。

但是結果卻出乎了李易的預料,或者說也出乎了很多人的預料。

雖然李易是影壇大魔王,他的電影往往都能夠創造奇蹟,但是很多同檔期的電影分析之後,卻覺得,這一次李易的這部電影,並不是那種很「大眾」的電影,甚至於有些溫吞。

電影可以說沒有什麼太多的高低起伏的劇情,整部電影下來,平淡如水。

這種電影或許會受到不少好評,獲得不錯的口碑,但是票房方面卻很難說能有多大的建樹。

可是有時候正印證了那句話,人越是缺什麼,就越是想要什麼。

現在的人缺什麼?

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親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為此,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反而能夠被很深刻地觸動。

「昨晚剛剛看了這部戲,好像有魔力一樣,明明很平鋪直敘,明明劇情很平淡,可是我卻哭得一塌糊塗。

於是,眼淚和抽泣陪伴我走到了字幕出現的一刻。

其實我知道,我哭,不是因為電影有多感人,而是因為,我想我外婆了。

所以,狗導演是真的懂觀眾,他懂我們這些人,到底缺少什麼,所以就給我們看什麼,又如何能讓人不被煽情,不落淚?

有人說這部電影李易沒有煽情,可是我想說的是,當電影寫下「獻給全天下的外婆們」的時候,就已經是最最煽情的。

因為這樣的煽情才是真正的高明的煽情,他只是用這樣一個故事,來讓我們自己想到那個人,想到那一道身影,想到自己,想到很多,很多!

回到電影,很感動,好像很久沒看過那麼感動的電影了吧。

一開始我跟朋友說,我一定看不下去的,因為不忍心看,明知道自己會很丟臉地號啕大哭,可是,我還是希望看到孫子能夠明白外婆的無怨付出,而深感慚愧,於是我強忍淚水,一直堅持到最後。

李易導演選角的功力真是令人折服,如果外婆的角色是一個健康而且有點像傳統棒子劇裡那些嘮叨而且帶有刻薄嘴臉的老太太,估計就沒有這樣的催淚彈效果了。、

可她總是捲縮著身子,身形並不是嶙峋類的,也正因為她這個身形,更凸顯她親切的形象。白到有點發銀的頭髮散亂地飄在農村灰塵夾雜的空氣裡,有點迷濛的眼神,是經歷了很多,看破了很多,還是從未經歷太多,未被汙染的淳樸心情?….

我偏向後者的思考角度,在那個沒有太多物質誘惑的小鄉下,婆婆從出生到老去,用了整整八十多年的時間,對著同一個環境,同一種人,她的世界裡,可能沒有太多紛擾,卻更顯珍貴。我還未老,不能徹底瞭解老人家的心情,面對這麼一個無禮的小孫子,她顯然並沒有考慮過太多,即使被喚作「白痴」,她也不覺得是什麼侮辱,因為她的世界裡,只有親情,只有親人。這麼樣的婆婆,我實在是打從心底裡喜歡,不是因為她外表可憐,也不是因為同情,更不是替她不值,只是喜歡,喜歡她的重情,或許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她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從一開始的排斥,到後來的心疼,其實何嘗不是我們很多孫子孫女們在面對鄉下的外婆的時候的心路歷程?

讓人不禁想到,這一代的孩子們,過慣了大城市生活的孩子們,又有多少人願意來到外婆居住的鄉下,這裡沒有好吃的零食,也沒有好玩的玩具,更沒有有趣的遊樂園,當然也收不到精彩的電視節目。

電影裡面的外孫小武和大多數有過同樣經歷的孩子一樣,遊戲機自然成了續命的寶貝。一生都在鄉下勞作的獨居外婆,全身都被曬成古銅色,面板失去彈性,充滿皺紋,因為素未謀面,又要獨自和外婆相處未來的一段時間,這不免讓他有些排斥和害怕,而且外婆聽不見聲音也不會說話,只會在覺得他沒有被滿足的時候,用手語表示「對不起」。

看到一些評論說,外孫小武太招人恨了,可是實際上,我卻並不這麼覺得。

大家都在說外婆如何如何,想到的也是外婆,可是說太多外婆了,忽略了小孫子,當時他的表演也是很到位的,我從頭到尾就不感覺他可惡,因為我們身邊不就是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嗎?

回想起來,不要說現在的熊孩子了,就是我們自己小時候,也是那樣的橫蠻著。我甚至覺得很多都市的孩子,是不可能像小男孩一樣,最後還懂得教外婆寫信,還懂得給外婆蓋被子,我甚至認為,那只是導演一廂情願地把這個小霸王的世界美化了。

我們很多生活在城市裡面的孩子,父母平時要工作,都是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可是小霸王們熊起來,比之電影裡面的小武,真的可怕太多太多了。

電影裡面的幾個節點,如在外婆看來視若珍寶的食物,小武卻不以為然,無情的拒絕掉外婆的好意,成天只願意玩遊戲機,在遊戲機的電池耗盡後,他的遊戲癮發作,焦躁不安,對外婆大吼大叫要求買電池,但是外婆沒有錢,無法幫助相宇,於是他在外婆家裡到處亂翻,還趁外婆睡覺時偷走外婆的髮簪,想拿去賣掉之後來買電池。

這一幕讓一些人覺得,這個孩子太不懂事了。….

可是我們捫心自問,小武的表現,真的脫離了現實了嗎?

哪怕是我們自己小時候,難道不曾做過類似的事情嗎?那個時候的我們,難道不是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嗎?很多人說隔代親,所以溺愛。

可是我們自己曾經也享受過那樣的溺愛啊,我們很多時候做錯了事情,惹了禍,爸爸媽媽要揍我們的時候,難道不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出來護著?

他們沒有像我們的父母想那麼多,記得我媽媽曾經埋怨過外婆,說老是溺愛我,不讓罵,不讓打,讓她還怎麼管孩子?

還說自己小時候沒有少被外婆打,可是外婆卻摟著我對媽媽說,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走了,孩子以後怎麼樣,她是看不到了,但是至少現在,她希望孩子好好的,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