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有慕強心理的,所以李易是能夠理解,為什麼不去拍那樣的影視作品。

那麼如何去拍攝關於那場戰爭的電影?

李易覺得《螢火蟲之墓》這樣的方式就是個很好的很聰明的方式。

這部電影之所以爭議那麼大,也正因為有人被我們曾經的敵國的孩子“感動”了!

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畢竟,不管怎麼說,我們首先是人!是人就會有喜怒哀樂,就會有情感,而這部電影最關鍵的點就是抓住了,能夠讓人普遍被感動的點。

電影沒有展現敵人有多麼強大,更多的是展現,在戰爭的影響下,原來幸福的平民家庭,支離破碎。

不管在任何時候,看到天真無辜的小女孩被餓死,原本藍天白雲、恬靜祥和變成了餓殍遍野、滿目瘡痍,把美好的東西打碎了給你看,這樣的悲劇立意才是關鍵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會惹來爭議的原因所在。

因為這些東西,的確能無差別地讓人感動,讓人不忍,可是又因為這部電影拍攝的國家,是曾經的施害國,所以觀眾才會割裂。

一部分人認為,作為侵略別國的一方,他們罔顧了歷史的事實,而另外一部分人又認為,這和無辜的孩子們無關,他們也是受害者。

所以,李易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覺得,這種爭議的來源,是在於拍攝這部電影的人是島國人,而我們在那場戰爭之中,才是受害者。立場決定了我們的觀感。

因為那會讓我們覺得不真實。

明明是施害者,卻反過來把自己變成受害者。

那麼我們呢?

所以,如果換一下背景,那麼這種爭議就不復存在了。

因為我們不曾去傷害過別人,我們是純粹的受害者!

《螢火蟲之墓》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這部電影確實沒有交代二戰的緣由和是非,這可以說也是爭議的關鍵點所在!電影有它的取材和視角,它僅僅講述一個小小的故事,透過一個小故事來表現人性,這完全沒有問題。它不是紀錄片,更不是科教片,它絲毫沒有義務把一場世界性的戰爭在90分鐘內講清楚講完整,事實上也沒有任何一部影片能做到。

當然,如果對方交代了二戰的緣由和是非的話,或許可能就拍不出來那樣的感覺了。

但是反過來,站在《螢火蟲之墓》的角度上來說,人家本來就不是拍給我們看的,那麼從這一點來說,這片子不正是反應了軍國主義對自己國家帶來的傷害嗎?

當然,李易其實也覺得,電影最大的亮點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或者所作為切入點,但是電影本身其實問題也很大。

最大淚點妹妹的死來說,很難讓人不覺得是男主不作為和任性更多害死了妹妹!

電影裡面的妹妹是很可憐,但是男主角的少爺脾氣也很容易讓人恨的牙癢癢的,寄人籬下吃飯連碗都不知道洗,可以勉強理解14歲的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在戰亂中完全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和妹妹,但是連碗都不會洗脾氣還很大,到了妹妹生病了都不願意回頭,與其說男主可憐,不如說看到這裡的時候相當一部分人已經覺得男主可惡了。

李易來拍的話,肯定要進行大修大改。

至少,這真的不能用一個當時還太年少不懂事就能解釋的了的。

言歸正傳。

李易其實還沒有想好,要怎麼做。

一部電影復刻出來,相對來說要容易不少,可是要進行本土化改編,要對劇情進行很大程度的修整,這可和復刻一部電影的難度,完全是兩碼事。

當然,其實這部電影也可以說是一部“煽情到極致”的催淚片,這正好是李易擅長的。

只不過,這種電影,真的適合用真人演員來拍嗎?

電影裡面的小女孩是餓死的,那種狀態,如果是真人小孩子來拍的話,說實話,李易覺得很難拍出動畫的效果來。

而且還有一點,如何規避那些尺度過大的,太過殘酷的畫面?

取捨之間,可以說讓李易也很是為難。

首先,如果用動畫來製作的話,那麼要不要展現那些真實的殘忍的畫面?

尺度如何把控?

會不會影響到電影本身?

其次,如果用真人來拍攝的話,那麼演員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