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傲慢與偏見(第2/3頁)
章節報錯
比如內地的《電影週刊》的周清泉,杜向海等等。
而且這部電影出現的恰逢其時,也同樣的讓很多人都好奇,到底這樣的電影會怎麼拍?
其實很多時候,電影沒有出現過的型別,或者說出現的比較少的內容,其實本身是有其道理的。
那些電影人,投資人,不是傻子,影視行業是一個很成熟的產業。
陪審團商議爭論的過程拍成電影的,真的很少很少,那麼肯定是有其原因的。
一來,如何讓故事變得有趣?衝突如何安排?如何不讓觀眾覺得乏味?
這類的電影算是對白類電影,有些類似於話劇,或者情景劇。
場景單一,劇情完全靠對白來推動,這對劇本的要求可是非常非常之高的。
同時對案件的要求也一樣,首先,你不能太複雜,其次又不能太簡單,總而言之,必須是恰到好處才行。
很快地,能容納上千人的放映廳座無虛席。
影院的燈光暗了下來,大銀幕上出現了畫面。
畫面當中,第一幕就是法庭現場。
“雙方結案陳詞已經結束,接下來陪審團們我需要提醒大家注意,這是一宗一級謀殺案,預謀殺人在刑事訴訟之中,是刑責最重的罪名,你們都已經聽過證詞,也明白相關的法律條文規定,現在你們必須坐下來好好地釐清這宗案件的真偽,在本案之中有一人已經身亡,另外一人的命運掌控在你們的手上,如果你們能提出合理的懷疑,無法確認被告是否有罪,基於這個合理的懷疑,你們必須做出無罪的判決。
如果你們找不出合理的懷疑,你們必須基於基本的良知,判決被告有罪。
但是你們的決定必須完全一致,如果你們裁定被告有罪,本庭將會對他施以嚴厲的懲罰,最高刑罰是無期徒刑,這是一項沉重的責任,謝謝各位!”
伴隨著法官話音落下,電影開始真正的進入了主題。
顯然這部電影,法官也好,律師也罷,包括被告,都不是關鍵,真正的主角是這些陪審團的人。
陪審團被告知可以去研究最終的決議,眾人紛紛離場的時候,都不由地回頭看了一眼在被告席上的年輕人。
之後的鏡頭,這個鏡頭李易非常喜歡,就是鏡頭給到被告,那個十八歲的年輕人的臉上,然後畫面漸漸地虛化,年輕人的面孔,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張長桌。
這是個非常簡單的隱喻,意示著,這個年輕人的命運,將會在這裡被決定。
李易拍攝這部電影的取景的地,其實就是真正的法院的陪審團室。
可以說是原汁原味,並且真實無差別的。
事實上,和原版不同的是,港島這邊的法院裡面的陪審團辦公室內,其實各方面的條件都是相當不錯的。
雖然在決議期間他們無法和外界取得聯絡,形同拘禁,但是在物質方面,卻可以得到很大的滿足,這方面的預算其實挺高的。
並不像國產版的《十二公民》選了一個廢棄的廠房,也不像原版的《十二怒漢》那麼簡陋。
很快地,空無一人的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了,法院的工作人員帶著陪審團的成員們走了進來,原本的靜態的畫面,霎時間變成了動態。
十二個人,他們每個人姿態,表情,態度都完全不同。
而原版裡面有個很特殊的道具,就是那一臺電風扇。
這個電風扇,其實是劇情的一個轉折點,當然還有第二個作用,當第一個人試圖開電扇而電扇沒有啟動,所有人都主觀的認為電扇壞了。
最終當另外一個人發現電扇必須透過電燈開關才能開啟時,這意味著不那麼顯而易見的事實被經驗主義矇蔽了,電扇其實並沒有壞。
最初的時候,李易想過換掉這個道具,因為這和真實的陪審團辦公室的環境其實是不同的,畢竟時代不同了嘛。
但是結果他卻有了一個驚訝的發現,因為真實的陪審團辦公室內,居然還真的有風扇,按照法院的工作人員的解釋是,雖然開著空調,但是之前也有陪審員,喜歡開著空調再開風扇,因為那樣會讓人感覺更加清爽。
所以,李易也有些啞然失笑,他發現自己也有些想當然了,覺得有空調了似乎就不會有風扇,不必要有電風扇,可是實際上,卻未必如此。
很快地陪審團辦公室的門被法警從外面鎖上了。
而透過大家的隻言片語,其實也能夠讓觀眾清晰地感受到,這些陪審員此時此刻的態度。
他們想的比較輕鬆,並沒有那種嚴肅的感覺,彷彿只是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一個有著比較豐富的陪審員經驗的陪審員說了句:“我差點睡著了!律師們說的話很無聊,兇手是誰真的太明顯了,這個事情本身就很無聊,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得吃點苦頭才不敢惹麻煩,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野了。”
“開始裁決吧?”突然這位陪審員站起身來道。
1號陪審員也是此次的陪審團的團長也附和道:“是啊,我們儘快開始吧,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