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在做開拍前的最後的準備。

就是觀看那些“犯罪現場”,不得不說好萊塢這邊,的確工種很是齊全。

甚至於就李易拿來和原版的進行對比,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仔細想想倒是也不見得原版的技術就比現在的差,主要是電影誕生的年代不同。

一切準備就緒。

很快地,《七宗罪》就在迪恩影業位於紐約的攝影棚開機。

這部電影的拍攝肯定不可能像其他的電影拍攝那樣的輕鬆,畢竟,整部電影的氛圍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壓抑的。

特別是那些犯罪現場,哪怕在場的所有人都知道那只是佈景,可是看了以後依然還是會產生那種不適感。

有個有意思的事情,《七宗罪》這邊,因為裡面七天,都是雨天。

好萊塢會有這樣一條鐵律:“永遠別碰動物和水”!

當然,這條鐵律還要加一條,那就是不要碰小孩。因為動物、小孩和水都是比較難控制的因素,拍攝難度大、成本高!

《七宗罪》其實還好,只是涉及到了“水”!

其實雨戲真的不好拍,李易自己當然清楚,但是沒辦法《七宗罪》的七次下雨,本身就有著很深刻的寓意在其中。

好在,不需要降狂風暴雨,否則的話,會更麻煩。

水拍攝起來是極其麻煩的一件事,像國內很多時候寫劇本就得儘量避免寫下雨天,除非有必要。劇組拍攝下雨天時一般會跟兩個單位合作,一個是消防部門,另外一個是園藝公司。這兩類單位都可以提供灑水車。當然好萊塢這邊不需要這麼麻煩,迪恩影視旗下就有專門負責電影拍攝的“水”的專業的公司。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話,不就簡單了?

但是其實,雨戲難在各部門的配合。

一方面,攝影、燈光組得想辦法保護好攝影機、燈光裝置,一旦出現問題,必然拖延進度;另一方面,演員的衣服溼了、妝面化了,更衣補狀都需要時間,也會拖延進度。拍一天的戲要燒一天的錢,所以製片人都希望戲拍得越快越好。但是雨戲因為容錯率低,所以拍攝得很慢,導致燒錢,製片成本也就上去了。

實際上,雨戲不算什麼,難的在於“狂風暴雨”和“大風大浪”。這兩個環境的製造相比雨戲來說要難得多。其中,最難的要屬“浪”。拍戲不能完全依靠自然條件,並不是真的去海邊拍大浪,因為保不準浪時有時無,更拖延進度。所以一般會使用造浪池,但一般的造浪池無法滿足劇組拍攝,所以要拍攝足夠的浪,就需要足夠的錢。

好在《七宗罪》倒是並不存在這些問題,因為只是正常的雨天天氣而已。

當然,有些比較苛刻的導演,會選擇在真正的雨天來拍攝,不過,這樣的話,拍攝起來,就更耗費時間和物力。

李易並沒有這樣的打算。

因為《七宗罪》不是一場兩場雨戲,可以說電影有很多場雨戲,真要去碰天氣,會很麻煩。

要是一直不下雨,那就坑爹了。

七宗罪其實有很多很有趣的細節,“7”在電影裡面不說隨處可見,但是卻的確有不少地方。

比如開場所有的樓房號碼都是7開頭的,高潮處那個快遞的時間是7點零7分等等,等等。

當然,和看電影的觀眾比起來,拍攝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是很乏味的。

好在大家都是吃這碗飯的,都是專業的,所以倒是都習慣的很。

李易拍電影其實大多時候不喜歡加班,好萊塢這邊,有傳聞說什麼,到點一定下班,沒有加班,這其實都是扯淡,因為真的到了戲關鍵的時候,加班肯定還是會加班的,只不過,不像國內是常態。

《七宗罪》有條不紊地拍攝著,除了主演,其實很多幕後人員,都是不知道電影的完整的劇情,這也是拍攝這類的懸疑片的一種趣味了。

他們在休息的時候,偶爾也會討論電影的劇情到底是什麼走向。

電影的拍攝的進度很快。

《七宗罪》這部戲,畢竟無法在國內上映,所以,李易也沒有在國內做過什麼宣傳。

不過,這卻瞞不住圈內人。

畢竟,知道這個事情的人有不少,再加上只是不宣傳,並不是保密。

所以,很快地就傳開了。

“為什麼要去好萊塢拍啊?國內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