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想陪你走完未盡之旅(第2/3頁)
章節報錯
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為什麼這四個鬼魂會盯上男主角,難道僅僅只是因為他自殺了幾次沒死成而意外地獲得了通靈的能力?顯然不是,一切皆有因果,雖然無巧不成書,但是故事的發生不能只是建立在巧合之上。“它們”之所以會出現,只是因為他們本就是一家人,只是因為“它們”對他的愛,只是因為希望他能夠快樂地活下去。家人們其實從未真正地離開。
當男主角丟下女友瘋狂地跑回去尋找被他趕走的家人時,我也終於沒能抑制住我的淚水。我的感動,因為那份家人的愛,因為那份溫暖的情懷。
並不是只有悲劇才會有刻骨銘心,有情懷的喜劇也能感動人心。
《開心家族》只有這些嗎?不,不,不,還有很多思密達!
細節,我認為細節才是真正的讓這部合拍電影成為合拍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開心家族》運用的手法,是反差!
在影片當中有很多凸顯反差的細節,孤獨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特別是獨自在外生活的人,會更加頻繁地感受到孤獨。而尚萬,就是無數孤獨行者中的一個。
為了表示尚萬的孤獨,導演不只設計了多段表達情感的臺詞,還暗暗使用了許多反差。
僅在電影的開頭,就出現了兩處反差。
一是這時的尚萬在不停地嘗試自殺,又是吃藥又是跳江。當觀眾以為這個長相普通、身材一般的男人對生活完全沒有留戀的時候,導演卻告訴我們他不抽菸、不喝酒,這很明顯的是一個很大的反差。
他一心求死想要毀掉身體的技能,卻寧願死也從未想過沾染損害身體的壞習慣。這樣的反差,讓孤獨的情緒在不言中慢慢渲染開來,他求死不是受夠了生活的磨難,而是不再能忍受無人理會的寂寞。
二是旁人自殺的態度,與他們的職業形成了反差對比。
開旅館的老闆發現尚萬喝藥暈倒在地,第一反應不是心痛而是埋怨,比起有人死他更害怕有人在他的旅館死;江中的救助人員,對源源不斷的跳江者感到厭煩,比起有人自殺他們更討厭不斷被加大的工作量;
精神病醫生對尚萬和“看不見的人”交流感到害怕和不解,他並不太關心病人的心理問題。
三種類似的反差,三次同樣的嘲諷,三次有力地證明了為何沒有親人的尚萬越來越感到孤獨。人與人之間的聯絡看似親近實則疏遠,除非是和自己緊密相關的人,否則其他人的生死根本無暇顧及。
我想這一定是李易導演,在運用這種手法,來對這個冷漠的社會的一種控訴。
生死無疑是非常嚴肅的話題,可是卻偏偏用喜劇的方式來展現自殺,這未嘗不是對這個社會的一種諷刺。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反差細節。比如同被警察拘留,尚萬沒有家屬可以接他,但另一個醉酒昏睡的青年卻有母親將他深夜帶回,即使又打又罵,可至少他有家人!
又比如尚萬和秀秀,一個是渴望擁有家人的孤兒,而另外一個卻是有家人,卻厭惡家人,同樣的是巨大的反差。
再比如尚萬的身世,他原本是家中被所有人偏愛的老小,卻在一場車禍後變成了無人記得的孤兒。
這些不往深處想不會在意的細節,不往深處思考不能領會的深意,把導演對尚萬的私心曝光在一個個鏡頭的面前。導演如願以償地讓觀眾對尚萬充滿同情,更讓之前看起來無厘頭的情節,裹上了一層傷感的情緒。
搞笑不是目的,而是包裝難過的外衣。死亡不是需求,被愛才是尚萬最終的願望。究竟如何做,孤獨的人才能得到救贖呢?
也許愛再也看不見,也許承諾再也摸不著,但逝去的人也依然在用他們的方式愛你。
在電影的結尾,導演給了三張照片特寫,一張是成年尚萬拿著玩具的照片,一張是他的小學畢業照,一張是他戴著學士帽的大學畢業照。
在普通人的眼裡,這三張是尚萬的個人照,如果後來的尚萬不是能看到鬼,他也會這樣認為。但其實,不論他看得見還是看不見,變成鬼的家人都一直參與著他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離尚萬而去的從來都不是愛,他失去了的親人也從未離開。只不過他們以一種尚萬無法感知到的方式,無聲無息地呆在他的身邊。
我們的大導演們,不要再去學好萊塢,不要再去學歐洲電影了,最好的榜樣就在眼前,李易導演才是你們應該去學習的物件!希望明年的文化交流會,還能再看到李易導演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