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肯定是有的,所謂高手在民間。

網友們裡面可是潛藏著很多的高手。

很快地就有高手出來分析。

“謝邀,很多人覺得《倩女幽魂》裡面的服裝和造型奇怪,可是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奇怪,只是因為和眼下大小銀幕上的主流服裝和造型有著明顯的區別,所以才讓人覺得奇怪。

而事實上,當下而言,很多造型服裝,都朝著一個方向去,那就是怎麼美怎麼來,怎麼漂亮怎麼來,現代劇就算了,可是古代劇,也都這麼來的話,那麼本身其實就失去了很多韻味,畢竟,審美不同的時代都是不同的。

回到正題上來。

其實在《倩女幽魂》裡面聶小倩的裝束既有古典借鑑,又有設計的特色。

首先我們知道她是鬼,總要有“阿飄”的感覺,所謂衣袂飄飄,似真似幻就是如此。

大家注意到沒有,小倩的服裝多為薄紗,層疊的薄紗走動起來會飄散紛飛,再輔以白色,凸顯鬼魅氣質。除了白色之外,還有素雅淡色(淡紫、淡黃、淡粉),襯托女性柔美、清新,也與小倩的善良相搭配。

其次,除了整體之外,《倩女幽魂》還做了改造。比如,原本傳統衣裙上的披帛誇張為了披紗,以顯現飄逸;小倩空中鏡頭裡,又融入了水袖。雖說小倩是鬼,然而造型是仙。

最後再看小倩的髮式,在片中來看至少有56種變化。其髮髻主要參考了漢、唐、宋的經典款式,反綰、半翻、驚鶻、墮馬、同心,又有與之相配的鬢式,更讓小倩的整體造型趨近完備,高挑的髮式,瞬間拔高整個人的精氣神,雕琢出脖頸的曼妙與修長,讓人,噢,不,讓鬼更加立體。

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的細節所在,正常來說,我們很多影視作品,很少有這麼細節的。

我們不難發現每次小倩的出場,都會根據不同的劇情,不同的環境,切換不同的髮式,不同的著裝顏色,而實際上,這些都是有講究的。”

當然,不可避免地肯定還是有人會談到《倩女幽魂》的主題到底是什麼?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同樣的道理,不同的人對這部電影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港島著名影評人阿炳認為《倩女幽魂》的主題,絕不僅僅只是愛情。

“別看《倩女幽魂》談的是鬼,聊的是人鬼戀,但本質上是以道為載體,透過人鬼鬥爭,完成了對人生的終極思考。居然這麼神奇?

讓我們來看看,如果硬要給《倩女幽魂》定一個主題的話,我認為用“妖魔道”更為貼切一些。

基於原著,李易導演他們對《倩女幽魂》做出了大量改編,加大了燕赤霞這個落寞道士的敘事空間,使得整部作品既有鬼怪的傳奇性,又包含了《聊齋志異》所缺少的江湖情懷、世道滄桑。

我們不難看出來,一開場,寧採臣就經歷慌亂、迷茫,作為一名無法掌控命運的窮書生,去一個比鬼蜮更像鬼蜮的地方收賬,那裡的人們趨炎附勢、見錢眼開,充滿了世俗和骯髒。

影片透過幾個鏡頭就把這個“妖魔”一般的世界展現了出來,貼的到處都是的通緝令,滿街上都是見錢眼開,唯利是圖的幫派分子,這裡,甚至根本沒有秩序可言。

為了錢,可以慫恿寧採臣去蘭若寺,提前為他量好尺寸,只為了多賣一口棺材!

等的,等等,無一不在凸顯了,這是一個無序的混亂的世道。

聶小倩呢?一名有著自己的善惡觀,卻苦於被姥姥控制的女鬼。

她的身份比很多人都要高,官宦之女,大家閨秀,可是在這樣的世道,連死都不安穩,還要淪為妖怪的控制。

一個是可憐、心地純正的窮苦書生,一個是妖嬈、委曲求全的漂亮女鬼,二者順其自然地上演了一出悽美哀傷的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