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電影裡面的波波似乎被傷的很深,可是這卻一點都不誇張,因為這就是現實。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初戀讓人難忘,但是卻決然無法走到最後。

而吃過虧後,波波才算明白,什麼樣的男人可以託付終生。所以她再戀愛時,找了一個老實巴交的男人,這個男人事業有成,溫柔斯文,對她包容,對她關愛。全然不在乎她能不能生育,甚至為了她,可以接受波仔。

導演的高明之處,或者說,電影讓人不反感之處在於,阿郎由始至終,都不是什麼“大人物”,也沒有讓波波繼續“眼瞎”,她的新男友,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很“真實”“正常”的人。

他或許會吃醋,但是卻絕對不會遷怒,他對波波的包容,和阿郎可以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這才是真實,人都是會成長的,更何況是波波這樣的受過那麼慘痛的教訓的女人。

但就是這樣一個十全十美的男人,波波到最後也沒有珍惜。毅然決然的還是回到了阿郎的身邊,也許壞男人對女人的吸引力總是超越老實人。哪怕壞男人曾經對她再不好,哪怕老實人對她再好,在她心裡面都不如壞男人的一笑。

阿郎死了,可以預見的是,波波還是會帶著波仔去美國找自己的男朋友的,老實人接盤,不知道是幸事還是悲哀。但誰又能改變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個千古真理呢?

傷害讓女人成長,同樣的,女人教會男人長大,波波的離開,讓阿郎這個浪子一夜長大。曾經放蕩不羈,沒有責任心的阿郎洗心革面,出獄後毅然擔負起照顧年幼兒子的重任。

為了波仔可以快樂的成長,阿郎沒有再婚。他獨自一個人撫養波仔,雖然只是個貨車司機,日子也不富裕,但他給予了波仔無限的關愛。讓缺失母愛的波仔,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愛。

父子情深,患難與共。兩人的大頭貼貼在破舊的屋子裡,父子相互調侃,嬉戲打鬧,在清苦的日子裡,苦中作樂。

十年的時間,物換星移,但在阿郎的內心深處,依舊會想起一個叫波波的女子。這個女子曾深愛著他,為他奮不顧身,他卻辜負了她,傷害了她,造成永遠無法挽回的遺憾。

他沒有做個好丈夫,導致波波離開,這是他咎由自取。他想要舊夢重圓,但現實已經不允許,他只有將愛轉移到兩人愛的結晶波仔身上。

他對波仔的愛可以說是傾盡所有,波仔喜歡沙皮狗,他掏空了積蓄,為他買來。他逼迫波仔離開,狠揍了波仔。波仔走後,這個倔強的大男人留下了無奈的淚水。

如果阿郎能夠及早回頭,這一家子將會過得多麼幸福、快樂。但人啊,總是在年輕的時候年少輕狂,犯下了永難回頭的錯。女人讓男人長大的代價實在太大。

電影當然的也是煽情的,這是李易導演的拿手好戲。

我們看完電影,都不禁會疑惑,阿郎這樣的浪子,這樣的“壞男人”,憑什麼讓人原諒?

是啊,憑什麼?

可是看完電影,我相信很多人都很難對這個浪子,這個壞男人反感,甚至某種程度上,依然會喜歡他,依然會心裡五味雜陳。

李易導演的聰明之處就在於此,什麼才能讓人產生這種複雜而又矛盾的感情?

其實在愛情上,阿郎一敗塗地,洗無可洗,所以,導演在這方面的著墨,其實並不是那麼的多。

更多的放在了親情,父子情上面。

人這一生要揹負太多太多,感情無疑是最讓人難以割捨的。而親情愛情友情之中,又屬親情最令人刻骨銘心,畢竟血濃於水。樸實地幾乎是重現生活一般的電影,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波仔和老爸在工地上吃午飯時,波仔向老爸承諾以後給他買大房子好車子、帶他環遊世界,波仔信心滿滿又稚嫩的語氣,老爸欣慰又有些疲憊的微笑都似曾相識,兒時的你是否也有過同樣的承諾?

當老爸裝作生氣狠狠地揍了波仔一頓。其實是為了逼波仔跟媽媽去美國過更好的生活,當波仔在酒店寬敞舒適的大床上給老爸打電話,哭喊著“老爸,你不要不理我,不要不要我.”的時候;

當老爸終於忍住對波仔的愛寧,願一個人在昏暗逼仄的小屋裡一個人哭泣也一言不發的時候;

當波仔終於趴在大床上失聲痛哭,彷彿他的世界都塌了。

是啊,那個十年來一點點將他拉扯大的男人,那個在大街上忽然躲起來拔了他褲子總是跟他開玩笑的男人,那個似乎總是玩世不恭卻在嬉笑中默默為他頂起一片天的男人,或許從此就要離他而去。實在太殘忍,如何不心痛?不曾想李易導演也是刻畫男人間關係的高手,不多的幾個細節已是讓人難以割捨。

讀過許多首宋詞,牽扯紅男綠女們情思的佳句不少,卻極少有頌揚親情的描寫,也許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規範得過於嚴謹,對於守孝的要求過於苛刻,在那難熬的三年中能讓人落個人丟官、破產的地步,使得在生活的平凡中,許多東西因為司空見慣,多了一份淡然和平靜,竟被放到一個忽略的角落,只在特殊的時刻被察覺,被珍惜。

阿郎與兒子波仔的感情便是因為經歷了近乎完美的生活風暴才開始如剛開瓶的陳年酒,散發出陣陣濃郁的香氣。這也許是一個司空見慣的故事,在導演不溫不火的掌控下,阿郎這個人物在散漫不羈中有著另類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