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講義氣,在那個時代是刻在每個人的骨子裡的。

那個時候,沒有像現在那麼多複雜的東西,江湖習氣是很重的,因為老一代的港島電影人,演員,明星,大多都是草根出身,草根出身的人,往往身上都有一股子江湖氣。掯

而這些也自然而然地被帶入到了電影當中,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是如此。

老港片裡的「生活氣息」主要是體現在電影刻畫的人物、故事、場景和對白中。

這些電影,或有喜劇片,或有動作片,或為江湖傳奇,或為鬼怪故事,或是校園青春,或是社會險惡,歸根結底,大多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寄託著港島平民對生活的感想與期望。

而那個時候,電影人也是平民,並沒有什麼稀奇的,港島的明星去菜市場買菜是很常見的事情。

可是到了現在,一切都不同了。

你見過幾個大牌明星自己去菜市場買菜的?

現在的明星收入和平民已經完全不同了,甚至於階層也不同了。......」掯

老港片其實也分好幾種,像《阿郎的故事》和《桃姐》《歲月神偷》都是不同的。

這是一部真正的需要填充那種港味的影片。

而且這又是最擅長拍江湖味的影片的老杜的電影,所以,《阿郎的故事》又是及其特別的。

這種電影總是在時裝劇裡拍出古裝的江湖味道。

電影一出來就是灰塵滿屏的工地,男神灰頭土臉,衣衫凌亂,不過是一名開著大土車的工人。

年輕時候的玩樂,都要年老的受苦來換取的。可就是他們身上一股濃濃的江湖味讓人慾罷不能。

這大概就是老港片的獨特所在。掯

當然,這樣的電影,能否在這個時代再讓觀眾接受?

李易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故事,雖然老套,卻又不老套。

浪子回頭的故事很老套,可是浪子回不了頭的故事,卻很有一些新的味道。

哪怕是放在這個時代,這也依然是一個很不錯的故事。

所以《阿郎的故事》最精彩之處,被放在了大結局,用這個大結局告訴所有人,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劇情都是假的,只能放在八點檔的劇情裡騙騙無聊的主婦。然而當我們看見不得不死的阿郎決絕地跨上摩托車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好像那個不管不顧走上贖罪的絕路的人,就是我們自己似的。我們在這種時候想起自己,想起我們或多或少做過的錯事,我們也需要一個從沒得到過的原諒,只不過,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像阿郎一樣從容赴死,只能在心裡把自己代入電影,哭得淚流滿面。

這就是李易希望這部影片能展現出來的東西,人誰不曾年輕過?掯

誰不曾做過錯事?

我們聽的最多的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可是卻忽略了,浪子回頭,需要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