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一場水下戲的拍攝難度還是超乎了李易的想象。

可以說,哪怕是之前拍攝《長津湖》也沒有哪一場戲,NG的次數比的上這一次的。

儘管環境方面《戰狼》的拍攝環境比《長津湖》要好的多,畢竟沒有在冰天雪地裡面拍攝。

在海事訓練館拍攝,演員和攝影師更是要每天在水中泡超過10個小時。為了趕時間,伍千軍和工作人員都是直接在水裡吃東西,補充能量,攝影師更是累到靠在泳池邊睡著。

不是說不能上來,而是上來之後,重新拍攝需要準備的工作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

當然,李易其實還好,他畢竟是導演,這種戲也不需要他做示範,而這還是在拍攝之前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工作的情況下。

很多電影,拍出來的效果是一回事,好像就幾分鐘的時間,可是實際上拍攝的時候,真的沒有展現出來的那般有趣,反而顯得很枯燥乏味。

特別是當一場戲不停地重複拍攝的時候,像跳海的那一場戲,為了保證效果,所以,伍千軍跳水都跳了近三十次,就是那一場從甲板上跳入海中的戲,雖然鏡頭只有短短几秒,但是這一幕一點都不好拍,伍千軍為了跟攝影師配合好入水的鏡頭,連續跳水26次。

而當時因為這場戲是在外海的海面上拍攝的,由於當天的洋流流速為15米每秒,導致伍千軍入水後,瞬間被洋流沖走,最後只能靠劇組的快艇去把人攔截下來。

甚至李易都戲言,這場戲,戲外的驚險程度不下於戲裡面!

又因為在水下打鬥,每次拍攝其實都很難真正的一次性拍完,畢竟在水下閉氣,還要做出規定的動作,根本不可能一次性拍攝太久的時間,所以,基本上每次拍攝持續時間其實並不長。

伍千軍的確沒有讓李易失望,其實這一場戲,最難的地方在於,拍攝的時候,為了保證效果,所以,拍攝時不論是演員還是工作人員都沒有辦法帶呼吸器,為了保證安全,李易特意聘請了一整個小隊的救生員團隊。

「各部門各就各位!」

「演員就位!」

「攝影就位!」

「燈光就位!」

「......」

「救生組就位!」

「準備計時!」

「《戰狼》第十八場,第二鏡,第十三次!A!」伴隨著打板聲落下。

這一場戲第十三次開拍。

李易坐在監視器前,看著監視器,當然,他肯定不可能陪著演員和工作人員一起下水。

畢竟,那不是他的工作。

所以,他只能透過監視器來看。

伍千軍入水,李易不由地暗自點頭。

看著畫面當中,在水面下,伍千軍的動作依然瀟灑自如,李易就不無感嘆,要知道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看似那簡單的動作,卻是經過無數次的訓練之後,才能做到的。….

畢竟,水下和水面上,做動作,那完全是兩回事。

而且要知道,伍千軍之所以能在水面下動作揮灑自如,而不會導致浮上去,其實是因為配帶了四公斤的鉛塊,讓下潛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