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重現被遺忘的時光(第2/2頁)
章節報錯
《無間道》最讓我欣喜的是,影片有別於過往的港片警匪片的大開大合,摒棄細節的毛病,反而更加註重細節!
電影中只有幾場表現劉建明對自我身份的懷疑都是透過細節來展現的:
一場是在回憶鏡頭中,劉建明眼看陳永仁被警隊逐出警校時,畫外音道出:“我想和他換!”!
但問題是劉建明想離開自己偽裝身份來回到社團古惑仔身份?還是想離開社團,恢復自我想當好人呢?另一場是黃警司被殺後,劉建明在看著他遺下的工作證照片時,眼神泛起一份遲疑。到底他是惋惜黃警司被黑社會迫死,還是理解到遲早有日他也會招來橫禍?
另一場是劉建明撫摸著自己的新警察身份工作證時,又出現一種迷惘。似乎在告訴觀眾,他對當警察或臥底,產生很大的掙扎,似乎考慮他由奸變忠。這種心理轉變,一直導引觀眾對劉的行為有所期望。然而,當劉建明在槍殺琛哥以及另一個同門臥底時,電影卻清晰地展示劉建明利用自己的真實身份來殺人滅口。
可以說,從劇情上來說,電影誤導了觀眾的認知,讓觀眾以為劉建明掙扎於正邪的何去何從,其實他只想消滅偽裝身份的證據,他一直是貫徹他以利益作前提之“奸”的性格。
甚至在最迫切的角色和自我抉擇關頭中,也完全由形勢決定他的行為。
相反,陳永仁的角色一開始充滿委屈,他做臥底並非自願,近十年的臥底生涯迫使得他要看心理醫生來平衡自我。回覆警察身份等於做個正常人,而他的本性亦和真正角色吻合,他變成正邪不分,只為工作,他的心理鬥爭只是繼不繼續偽裝,沒有偽裝和本我的含混。到最後,想恢復身份卻是再也沒有了機會。
電影人物的對立和營造,仍然是外在因素和自由意志的掙扎。映象一般的人物設定,也是這部電影最出彩的部分,陳永仁被迫做臥底,表面是「奸」,內裡是「忠」。而劉建明表面是「忠」,內裡卻是亦正亦邪的變數。
正如韓琛對即將混入警隊的古惑仔說:“這條路是你們自己選的!”但這些人從踏上社會開始,又何曾自主選擇過。從電影一開始,“選擇這條路”幾乎是一種諷刺。劉建明被選混入警隊是一種無選擇的選擇,正如陳永仁之被選做臥底一樣。陳、劉在表面上有做不做,偽裝不偽裝的行為選擇,但現實卻不容個體選擇。正如劉建明殺琛哥之後說:“是你選的!”
劉建明殺琛哥的必然選擇,正好是迫使劉在不能走回頭路時,在無可選擇情況下殺人滅口,這亦是韓琛選擇做大佬,總有一天遭橫禍的必然因果。
似乎電影中的四個角色——劉健明、陳永仁、韓琛、黃sir都是無可選擇。可以有選擇的人,可能只有劉建明,但觀眾亦可隱約感受到,他選擇「奸」下去,也像是形勢迫成。透過劉建明和陳永仁兩個人物並時的爾虞我詐的鬥智角力,加以精密計算的平衡剪接手法,以及各演員的精湛演技,的確使港島乃至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重拾信心。電影選用昏藍的沉鬱色調,來拱托出黑白江湖全無出路的悲劇效果。其中實力派的港島演員們的賣力演出,簡直如點睛之筆。
角色的賣力演繹佛曰: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正如其名,在此所受的苦永不間斷、永無止盡,是謂“無間”。整部故事由於兩位主角的關係,劇情非常紮實也相當具有對稱美,往往給人更深一層、無窮遠的想像空間。然而活下來的劉健明是否真如電影末所說的,殘存下來,才是真正的苦難?這或許能從電影結尾,劉建明向陳永仁墓碑致敬的眼神去發揮想像。
《無間道》更深刻處,是雙重臥底的處理,要警賊對戰,更覺今非而昨是的無奈─以往白道總見常人,而今趟的警界才俊,竟是由黑幫滲入的臥底,同染悲情;《無間道》說了一個很港島故事,然而故事仍然難以闡釋,因為港人原來都是另類潛行弱者,要承受無光,無根,卻又自信努力地,一直想證明自己的身份。
其實最難得的,是《無間道》沒有以往港產片中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愚蠢花巧和賣弄。槍砰然響,人頹然倒,慌張中只剩模糊不安。黃sir睡在摔扁的車上,嘴角掛著血絲,靜止的身驅在血腥中透出得固執,讓人相信他是曾經的朋友和嚴肅的上司。韓琛的陰鷙殘忍,在影片開頭幾個眼神中便已畫出。而他逃往消防樓道趔趄腳步,心裡趴出的慌張和絕望,到無聲無息中槍死去。很生活告之,真實老大和死人的區別,其實很小。
臥底,說到底還是喜愛天台的光明。被遺忘的昨天確實敲打了港人的心窗,只是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又會稍稍地返回我們的心坎。就像《無間道》最後的鏡頭,仍然是陳永仁刮淨鬍子向觀眾微笑,而升官發財的劉建明的眼眶,卻偏偏泛著無奈的淚光,像是在向陳永仁懺悔說:“對不起,我是臥底,但我想做個好人!”
警匪片,素來是港產片的強項。雙雄戲,也是眾多成功電影的片種,配上雙臥底的意念,李易的《無間道》確實再次為港島電影業贏了漂亮的一仗,除了票房的空前成功外,更是港產電影的“救世”之作,因為它讓港島電影人看到了港島警匪片的未來的道路。
好的影片,往往有許多解讀,還須得親身去看,去感受,才能體會到,希望大家可以去電影院再看一遍《無間道》,這絕對是港島電影的巔峰之作!”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