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李易導演的初衷,是希望透過這樣的畫面,這種藝術表現方式,來告訴我們現代的孩子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現在看起來,卻格外讓人難過。

小號渴望讀書,可是那個年月,他可能連正兒八經的學校都不曾上過,他們渴望讀書,渴望快樂,渴望有東西吃。

被地雷炸死的小號看到現代的學校、朗朗的讀書聲,坐在多媒體室的座位上,留下了眼淚,這些對於小號們來說,完全是奢望,是他們夢想之中,最好,最好的,而對於我們現在的孩子來說,這些輕而易舉,搓手可得。

也許真的是應了那句話,越容易得到,越不懂得珍惜。

我們的孩子們知道這一切是先輩們用熱血灌注的嗎?

老兵,他的確是老兵,他驕傲地說,我參加過三次反掃蕩,我入伍七年了,可他才十六歲啊!

十六歲就已經是百戰老兵了,為什麼聽到他的話,我總是忍不住想哭,七年前,他才九歲啊!

可是九歲的他,卻已經是一名戰士了!

十六歲的我們在做什麼?我無法想象兩者之間的差距!

老兵奔跑在現代的塑膠跑道上,穿著潔白的衣服,衝向了終點。

可是歷史中他為了掩護護士和十歲半,自己做餌炸了敵人,雙腳都中了子彈,為了消滅更多的鬼子,拖著雙腿匍匐著去抓地雷,身後拖著兩條血跡,他不害怕嗎?

我想他也是害怕的,可是他卻還是這樣做了,因為那個時候,他是一名軍人,一名光榮的八路軍戰士,可他,他還是個孩子啊!

草兒,這個電影之中年齡最小的孩子,她在電影中一直都是尖尖的女小孩的童真的聲音,生命最後,她沒有數到999,卻看到了星星。

她經歷了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曾經歷的殘酷,她被媽媽放在老鄉家裡,可是老鄉們卻全部被日軍屠戮,只活了她一個!

她在現代的長城上看到一個男小胖子一手飲料,一手面包,最後沒吃完,就隨地一扔走了。而現在的小女孩為她拭去了手上的血跡,拿著一堆零食回來的時候,草兒已經走了。

這每一幕都是那麼殘忍,那麼直白。他們還只是孩子啊!

北面是根據地,西面是鬼子。但是命令是往西,老兵義無反顧地接過了任務,哪怕不是屬於他的任務。這就是一個軍人的使命,接受命令。甚至到了最後,也不知道這個命令究竟是什麼。

或許有人會說,12個孩子救一個傷員,會不會太不值得了?

我只能說,你活在和平的國家,所以你可以有夢想,能吃飽飯,有衣服穿,思想可以無限大的放開想象。但是請你記住,亂世中,無男女,無老少,只有華國人。到了國家最後時刻,哪怕是不足10歲的孩子,他也要扛起搶扛起雷去殺敵,哪怕是自殺式,也要去。和平的時候,你那一畝三分地是你的家,被侵入的時候,這個國才是你的家,你必須要保衛你的家,這無關冷血,無關價值,只為了保家衛國,為的是這片土地!

或許有人會說,這真實嗎?

請不要覺得不真實,真實的就是歷史課本上就有g軍娃娃兵的照片。更不要說八路軍的隊伍了,很多孩子都是在掃蕩中倖存下來,就跟著部隊,很多孩子十多歲就是八路軍戰士。所以感謝先輩給我們創造的和平吧,珍惜讀書學習的機會吧,畢竟他們比我們還小的時候,就已經上戰場了。

事實上,這部電影在我看來,真的非常非常的真實,各方面都是。

這部電影裡面戰爭中沒有奇蹟,沒有超級英雄,沒有救世主。

有很多讓人渴望發生奇蹟的事情,然而都沒有發生!

草兒瞎掉的眼睛不會好,傷員的傷也不會好,吊在懸崖邊的文工團沒人能幫忙。

也沒有那種神乎其技的抗日手段,他們甚至有些稚嫩和笨拙。

如小號吹號暴露了目標,如小號踩到了忘記的地雷,如文工團逃跑逃到了絕路上,即使強如“老兵”,也會打空槍,也會中彈。

但是他們都勇敢的做了,忠實執行了一條他們壓根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的命令。為了這條命令,做到了敢犧牲。貫徹了八路軍的紀律,能為大部隊犧牲自我,不殺俘虜和孩子,不擅自離隊獨享糧食。

我想這就是我們的抗日精神,沒有奇蹟和英雄主義,而是一種紀律性的善良淳樸下的勇敢和犧牲精神。真正的勇氣不是不怕死,單純的不怕死只能叫不知死,比如鬼子的那種。真正的勇氣是明明害怕的要命,會一個哭著喊媽媽,但仍然站出來去做了該做的事。”

《戰爭子午線》的爆發,同檔期的競爭對手都早有心理準備。

但是他們卻沒想到這部電影居然會比《高山下的花環》還要誇張。

其實這真的不難理解,因為,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孩子的故事。

國慶節當天,《戰爭子午線》幾乎是秒殺了同檔期的其他電影,無一倖免。

哪怕是李佔山的《厲害了!我的祖國》口碑也算不錯,可是卻依然被《戰爭子午線》打的潰不成軍。

因為,《戰爭子午線》和《厲害了!我的祖國》相比,兩部電影講述的方向是截然不同的。

而不止如此。

官方媒體,也在國慶節這一天。

用了一張《戰爭子午線》的角色對比圖,來作為文章組圖。

圖片上,是1942年的草兒,和2019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