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王莽微微長大了嘴,似乎沒想到先帝對王安石的評價這麼高。

但既然如此,又為何要……把他扔到那種角落去?

李乾也能猜到王莽現在的疑惑,只不過既然先帝都不在了,那他說過什麼,自然也是李乾說了算。

“皇考當時如何想的,朕如今已經無從所知。”

說到這裡,李乾輕輕嘆了口氣,臉上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一抹哀傷。

實際上是因為編多了難免會出現破綻,索性他就直接到此為止了。

“但眼下時局疲敝,朕又是中人之姿,遠遜於皇考的英質明斷。”

說到這裡,李乾頓了片刻,停下了腳步:“此時應對眼下的困局,已經有些乏力了。”

他並未把話說的太慢,給王莽留下了提問的餘地。

但語氣中卻透著幾分不容拒絕的堅定。

另一邊的王莽也陷入了沉默中。

皇帝陛下雖然還有最後一句話沒說出口,但其中的意思卻已經昭然若揭了。

他想起復王半山。

“陛下……”

王莽一想到那個身影,思緒就有些混亂,連帶著語氣都不平靜起來:“為何要在如此緊要局勢下,再起波瀾?”

難道對現在的大乾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一個穩定的朝局嗎?

李乾沉默了片刻,回道:“朕也是逼不得已……”

王莽深吸了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沉聲勸道:“臣知道陛下有不得不做的理由,臣也願意支援陛下,但陛下有沒有想過,朝中的其他大人們又會如何想?”

“半山公回朝後,又該就任何職?”

大乾朝中還有一條針對這些致仕大員們的潛規則。

如果朝廷要起復這些人,那起復後的官職不能低於他卸任時的官職。

要麼就比之前高,要麼就是平級,但絕對不能比起復之前低。

王安石之前就已經是尚書僕射,已經屬於升無可升的職位了,如果要起復他,要麼就是尚書僕射,要麼就是左相、右相。

他沒有別的選擇,朝廷也沒有別的選擇。

可問題是如今這四個位置都已經被佔滿了,任上的哪一個不是手握大權、黨羽眾多?

又要把誰擠下去,給王安石讓位置?…

“陛下,如今外患方興,若內憂再起,恐怕大乾……前途堪憂。”

李乾嘆了口氣:“王宗伯,朕自然知道這些。”

他繼續前行,同沉默著的王莽一直來到文華殿中,一旁的宮人們將房門帶上,排著隊退了出去。

“但朕方才說過,眼下不換已經不行了。”

李乾又將蔡京的事大體同他說了一遍,然後就這樣沉默著看著王莽。

王莽是他的政治盟友,而且在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也較為關鍵,李乾不能缺了他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