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文官統一戰線(第1/2頁)
章節報錯
嚴世藩瞪大獨眼,仔細聽著和珅的反應,思索自己有沒有趁機發一筆的可能。
“不只是賑災。”
說起正事,嚴嵩的面色開始嚴肅起來:“黃河決了不少口子,但最致命的還是在滎陽。”
“讓黃河的泥沙一衝,自滎陽至汴州一帶都遭了殃,泥沙雜物堆積,河益湮塞,幾與岸平。”
“汴州至宋州一代,最初是大水漫灌,沿河兩岸萬頃良田被沖毀,逃亡流民不計其數。最關鍵的還在於,滎陽至汴州的通濟渠是與汴水合流的。”
“黃河的泥沙不僅堵塞了通濟渠,連帶著汴水也淤塞了!是以,過了最初的澇災之後,下游的通濟渠水位便開始下降,恐有河道乾涸之危!”
“鄭國前幾日便遣使過來向朝廷告了急,請朝廷幫他們救災,疏通通濟渠的河道。”
說到這裡,他見和珅還在犯迷糊,便接著道:“若是再不疏通,今年的漕運就沒了。”
漕運!
和珅一個激靈,一下子提起神來。
朝廷有幾條命脈,漕運便佔其一。
京城所在的關中平原地區產糧雖然位居全國前列,但根本無法供給其龐大的人口吃穿所用。
單單京官米祿、朝廷工匠、百姓、京城禁軍,每年所耗的糧食就是個龐大的數字,關中地區的產糧只能維持一大半所耗。
連自給自足都做不到,更別說供應更北五邊禁軍的糧餉了。
這麼巨大的糧食缺口,主要靠兩個來源抹平。
一是朝廷在南方有幾個產糧郡,他們的糧食北運。
二是諸侯國們每年象徵性的進貢。
朝廷南方糧食北運與南方諸侯國的糧食北運的過程,便稱為漕運。
因為諸侯國分佈散亂,所以漕運在南方的起點有多個,但無論怎麼運,都離不開這段自盱眙到滎陽的這段通濟渠。
通濟渠若出了問題,漕運就要斷。
若漕運斷了,京城附近那麼多百姓吃不上糧,絕對是要出大亂子的,若是更進一步,讓邊軍的糧也斷了,更是要引起譁變,到時候大乾可就完了。
和珅強壓下腹中不適,不無惡趣味地瞥了嚴嵩一眼。
要是邊軍的將士們譁變,殺回京城首先就要砍了嚴嵩這個戶部尚書的腦袋。
當然,他和珅也跑不了,只是早一步上路和晚一步上路的區別。
想到自己要被砍頭,和珅就是一哆嗦:“今年的礬山水這麼兇猛?”
聽嚴嵩說的這麼嚴重,汴河的河道都被填起來了,今年之內漕運能不能通都是問題。
“千里之堤非一日潰。”
嚴嵩緩緩道:“今年雨水早,二月的桃花汛就兇猛異常,所幸沿岸郡縣齊心抗洪,才保住了大堤。”
“到了四月發麥黃水的時候,卻更是趕上了連下三日的驟雨,這次雖沖垮了幾處堤岸,但賴以郡縣長官晝夜在堤上指揮,官兵百姓們齊心協力,也沒有釀成大錯。”
“春天下了這麼些雨水,都以為今年的雨水都下完了,夏汛再兇猛,也當也不會超過麥黃水了。”
說到這裡,嚴嵩輕輕嘆了口氣:“和大人可記得前些日子京城的那場雨?”
“自然記得。”
和珅彷彿意識到了什麼:“滎陽也下了?”
“京城大雨後兩天,非但滎陽,連帶上游的洛陽都下了大雨,上游水位暴漲,礬山水攜千里之勢,奔騰洶湧,一瀉汪洋!”
“滎陽剛經了兩次大水,堤壩本就有所鬆動開裂,兩個月時間也不足以修復,是以……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