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殿,政事堂。

武媚娘和呂雉兩人分坐在李乾左右,以筆在小票上寫下她們的票擬。

李乾則盯著眼前一封奏章,陷入了失神中。

自從那天從平康坊回來後,李乾就對舉人這個群體產生了一些想法。

舉人這個階層很特殊,民間歷來都有窮秀才,富舉人的說法。

也就是說,根據百姓們的常識,窮光蛋秀才很多,但有了舉人這一身份,基本上就沒有再窮的了。

原因很簡單,考上了舉人,便可以大量免除田賦與徭役,當一個人成了舉人,便會有大量的同鄉、士紳將自己的土地投獻到舉人的名下。

如此一來,只需要每年給那舉人上交一部分孝敬,便可不用給朝廷交稅,而這部分孝敬的數量是要小於朝廷賦稅的,所以才有許許多多的人熱衷於投獻。

此外,舉人還可憑藉自己的身份,免除十幾戶人的徭役,其實這一點才是許多人最看重的。

對一些有錢人來說,他們也許不會缺那些糧稅的差價,但是這個免除徭役的特權卻是他們無比看重的。

所謂徭役,包括力役、雜役、軍役等等,就是說官府召集老百姓去幹活,還不給錢,沒報酬。

如力役,最明顯的便是今年朝廷禁軍出征,徵調的那些民夫。

他們要幫朝廷大軍一路運糧草和軍械到吳國,跟在大軍的前方或者後方。

運氣好的還能回來,若運氣不好,剛好遇到敵軍截糧草或者別的什麼意外,受了傷,或者乾脆直接身亡,這可能就意味著一個家庭的破滅,而且百姓們還沒地方說理去。

這年代可沒什麼工傷賠償,朝廷也不可能賠給你一個小民撫卹,只能自認倒黴。

不管你有錢還是沒錢,只要稍微攤上一個困難艱鉅的徭役,很可能就鬧得家庭元氣盡失,甚至家破人亡。

因此,人們都喜歡託名到舉人、進士的名下逃避徭役,但朝廷需要的民夫總量卻不會減少。

這些總量不變徭役便只能加派到剩下的那些無憑無依的百姓頭上,應役的百姓越少,徭役就越來越繁重,壓的他們越來越喘不過氣……

在李乾看來,每一個舉人的出現,就是在小民的脊樑上又加了一副擔子。

當然,賬也不能完全這麼算。

朝廷要依靠這些舉人、特權階層來治理國家,依靠他們來為百姓們謀福利,指望著他們來調理國家弊病……

這是一個相互抵消的過程,若特權階層們有作為,勤政造福百姓,那就能抵消他們所享受的特權,甚至還會有盈餘,讓大乾變得越來越強盛。

但並不是每個特權階層的所作所為都對得起朝廷為他們的付出、減免的糧稅和徭役,甚至有些人在其中起到的還是副作用。

兩者無法相互抵消、平衡,如此的結果就是大乾漸漸走到了下坡路上……

香爐中已不再青煙嫋嫋,龍首、仙鶴的爐嘴漸漸冰冷下來,爐中提神的薰香早已燃盡,只餘下一點紅亮還在殘燼中微弱地呼吸。

老太監想上去再換上一根,卻被李乾制止了。

先帝喜歡這玩意兒,他卻不怎麼喜歡,總覺得有點像興奮劑,會破壞神經系統。

他手中持著筆,在紙上無意地寫寫畫畫,自舉人以上的階層,包括朝中的文官,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以現在的局勢,李乾根本無法對他們做任何事情,諸如削減舉人們的待遇,那就是自取滅亡。

有一位偉人曾說過,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這才是真理。

李乾只能順勢引導,團結那些欲要有作為的特權階層和官員,幫助他們,讓這個抵消的平衡漸漸迴歸正常,以此漸漸扭轉大乾的頹勢。

而轉變平衡就要儘量選用廉潔奉公的官員、或者是有能力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能臣……

想到這裡,李乾就翻出了一封奏書,這並不是下面官員寫的奏報,而是一封和珅寫給李乾的信,算是私人信件。

雖說提到能臣,李乾頭一個想到和珅有點諷刺。

但不得不說,這個小胖子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不僅把李乾想搞的貪官懲治了,而且把賑災搞的有聲有色,還想出了這麼一個打壩淤地的法子來賺錢,減少成本,增加朝廷收入。

這封信上面介紹了他在滎陽、汴州兩個災地的所作所為,包括借糧食、修河堤、打壩淤地等等事情。

這可比一些只會空談的人強多了。

或許他在修河的時候也撈了好處,但最起碼他讓沿河兩岸的百姓能吃上了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