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離山深處有人家 第六章 捉山客(第2/2頁)
章節報錯
透過劉老六斷斷續續的敘述,紀源解開了心中的疑惑。
所謂捉山客,坊間早有傳言。林間有猛虎,山中捉山客,猛虎傷人為果腹,捉山賊行罄竹書。這些人大多貧苦出身,平日裡以狩獵為生,但若遇見穿行山中的商賈旅人,便會行那剪徑殺人的勾當。且為了不在事後敗露惡性,從不留活口。得益於他們對山林的熟悉,提前設下陷阱,以有心算無心,屢屢得手。官府雖說知曉些許內幕,但一來山林太大蹤跡難尋,往往十天半個月都沒人發現,二來捉山客做事尾巴斷得極為乾淨,官府沒能抓住現行,又無活口,實在無法抓人定罪。
而崔誠一眾行腳商此番所運之物乃銅陵郡守催著要的,因此才會放棄官道涉險走上莽令山的小道。沒想卻早早被郝廣一行人盯上,設下陷阱在此處截殺。崔誠經商多年眼力自是不凡,早在破廟中便看出郝廣等人的跟腳。而在出了廟門之後,聽了郝廣看似好意的提醒,想著既然你提到南北兩路,那我哪路都不選,偏向東走。
然而這亦被算計在內,想來是捉山客早知道他們自西而來,早有三人在向東的路上設了好多機關陷阱,待到商隊陷入其中跳將出來殺個措手不及。不久後又有出現在廟中的兩男一女趕來匯合,雖說只有六人,但商隊失了先手,對方又佔據了天時地利,沒幾個回合便被殺得四散逃逸,留下的盡皆身死當場。唯有商隊中武藝最好的畢松,帶著崔誠與冰兒小姐在眾人的極力掩護下殺出一條血路逃了出去。也不知此刻是否被追上滅口了。
彌留之際,劉老六突然說道,此刻他還真希望紀源是小姐口中的妖人,手上有些術法神通,能念著夜裡那點相救的情分幫他們報仇。只不過又被自己否決了,只求著紀源能夠安然下山幫忙報官,助官府將這幫匪徒繩之以法。
在與紀源指明下山方向後,劉老六瞪著雙目不甘地嚥下最後一口氣。
“紀某盡力而為。”
紀源口中喃喃一句,也不知說給自己聽還是說給這一地的亡人聽。
隨後紀源慌亂從地上散落的物件中草草收拾了些水袋、乾糧,尋了一個不大的包袱裹在一團挎在肩上便要離開。轉念一想,又從幾個屍身上摸出好些銀兩與一柄短刀,銀兩放入包袱,短刀插到褲頭用長袍掩蓋。這才趕忙離開。
劉老六所指的方向與先前崔誠三人逃離的方向相反,據劉老六所言,賊人都追人去了,想來這個方向不會再有埋伏,應該是最安全的。
紀源沿著這方向一直走,雖說沒有特別明顯的道路。但依據上學時所知的野外辨別方向的知識,藉著陽光與樹葉生長情況判斷方向一路前行也不至於走偏太多,足足走了三天才到了一處河邊。順著小河放眼望去,遠處依稀有幾處人家零零散散落在河畔。這才知道,原來自己先前以為快到山腳的地方離山下竟還有這麼遠的路程。
來到此界前的紀源本就是個缺乏運動的宅男,哪裡體驗過這急行軍般的連日奔襲,加之先前所帶的乾糧早在昨夜便吃完了,腹中不由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又累又困又餓。時值清晨,遠遠望著那裊裊炊煙,紀源眼前一亮,心中燃起希望,拖著疲憊的身軀沿著河畔緩緩向前走去。
所謂望山跑死馬,沒曾想那早早便望見的小屋紀源足足走了近一個時辰。
細數之下,河畔的小屋共有七棟,周圍種了十數棵柳樹,高的數丈枝繁葉茂,矮的不過膝高,更有一顆倒在牆邊,其上枝葉還算繁茂,只不過大多枯黃,眼看是活不成了。這些屋子皆由土牆灰瓦所建,立於河岸不遠較高的土坡之上每棟小屋前皆有一個小院,種了些許花草在朝陽下爭香斗豔。
見了此景,紀源不由覺得心情大好,大步走到最近的小屋前,稍稍整理一下身上的黑袍子,也不管屋裡人是否能聽得見,象徵性扣了扣院門,隨後扯起略帶沙啞的嗓門大聲喊道“可有主人在家?”
不一會,一個兩三歲的孩童,怯生生從屋裡探出半個腦袋,頭上紮了兩個沖天揪,看著甚是可愛,只不過腦門上那圈白布讓紀源不由眉頭一皺。
“娘,又有人來了。”
“誰啊?”屋裡傳來一個女人的聲音。
“不認識,你出來看看。”
孩童話音剛剛落下,一位婦人由屋內出來,將紀源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身上的麻衣證實了紀源的猜想,這戶人家剛有人身故。
只見那婦人俯身在男童耳邊低語一陣,孩童頻頻點頭,而後轉身小跑進屋。而後,婦人竟沒等紀源開口說話,直接在門側拎起一柄鋤頭,衝上前來,鋤頭高高揚起向著紀源狠狠劈下。
“好你們些個不要臉的東西,我夫君剛被你們害死,居然又敢上門鬧事!”
紀源哪想著婦人會來這麼一出,腳下趕忙後撤幾步,鋤柄披在院門上,咯吱一聲斷成兩截。隨後婦人拉開院門,提著那半截鋤柄又衝了上來。
紀源拔腿就跑,口中呼喊著“誤會了,誤會了,我只是來討......”
話說到一半,剛轉過身,一頭撞到一個高大壯碩的身軀上,摔得七葷八素。
接著,一直大手拎起紀源的衣領,口中罵道“無恥小賊,還來討要什麼。”
隨後,一個大耳刮子招呼在臉上,天旋地轉,耳邊嗡嗡作響。
隱約中“二叔,就是這人!”卻是方才那孩子的聲音。
“哼,今日看我柳二郎不弄死你!”
漢子又一巴掌便要落下,紀源只覺得掌風已然到了臉上,卻被一個蒼老的聲音給喝止了。
“老二住手!打錯人了!”
沒曾想話音剛落,背後傳來劇痛。
紀源回過頭去瞥了一眼,那婦人手中的鋤柄戳在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