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來自郭嘉的挑釁
章節報錯
不過眾人轉念一想,郭嘉的回答,雖然非常簡單,只有寥寥的幾個字,但也不是沒有道理,須知,一國之內,民若是富了,國必然強盛,不過,以目前大漢的現況,要想民富,可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這一點,出生穎川郭氏旁門的郭嘉最為了解,他雖然掛著穎川郭氏的名號,但其實已經算是被離棄了,畢竟郭嘉這一房,已經剩不了幾個人了!
一旁的韋孝寬聞言,頓時對其翻了一個白眼,他還不知道郭嘉的尿性,估計是看到王羽來了,肚子裡憋著壞水呢!
陳群等人也是這般覺得!
而事實果不其然!
郭嘉說完這句話後,突然將目光轉向站在堂前的王羽,極為挑釁道:“不過,嘉倒是想聽聽,咱們的考官大人,鎮軍將軍,王大人對大漢現況及強國的見解,畢竟您老人家就要上任南陽了。
這可是咱們大漢數一數二的大郡,不知鎮軍將軍,可否滿足嘉的好奇心?”
說完這些話後,王羽能夠明顯感覺到,郭嘉略微稚嫩的臉色,成熟的露出一股腹黑之態,讓他一陣頭疼,還真是怕什麼來什麼!
隨著郭嘉的話音一落,堂內眾學子當即是一臉興奮,紛紛成為吃瓜群眾,線上吃瓜!
這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啊!
當初被王羽坑了一頓,郭嘉這是要找回來啊!
韋孝寬頓時搖了搖頭,他不覺得郭嘉這個場子能夠找回來,因為這道題還不足以難住他!
…………
堂前!
王羽聞言也是微愣,有些哭笑不得,他就知道郭嘉這小子不會放過這一次的機會,不過,自己好像是考官吧,難道還要答題?
一念至此,王羽不由將目光轉向一旁的荀爽。
荀爽自然注意到了王羽疑惑的目光,當即笑道:“今日乃考核之日,也是交流之日,再者說,你也是他們的學長先輩了,今日略表見解又有何妨?”
看樣子,荀爽也是想看看,王羽作為那個人的兒子,對治國有何獨到的見解,以此來確定儒家要不要對其加大投資,雖然他很喜歡王羽,但他畢竟也是儒家魁首,行事為人都要為儒家而著想!
聞聽此言,王羽也就不在進行推辭了,既然郭嘉敢挑釁他,自己就讓他知道,大哥還是大哥,小弟終究還是小弟!
於是,王羽略微思索後,點頭說道:“既然大家都是熟人,我也就不在弄這些繁文縟節了,反正大部分也知道我!”
王羽說出這句話,眾人頓時鬨堂大笑,瞬間感覺和王羽之間的距離拉近不少!
只見王羽繼續說道:“既然奉孝方才問起,慈明公也贊成,那今日我便在諸位學弟面前獻醜,以我漢室為例,談談自己的拙見吧。”
在沒有發生董卓霸京之前,漢室依然還有聲望,眾人談論起來自然有所顧忌,但王羽可沒有,反正靈帝已經掛了好幾個月了,現在當政的看似是小皇帝劉辯,實則是何太后,只要王羽不太過分,談談又有何妨。
可是有人不是這麼認為的!
“王太守,慎言,我等都是朝廷大臣,食天子俸祿,怎能在這些學子面前妄議朝廷!”袁紹聞聽王羽以朝廷為例,當即就站了出來制止道。
“唉,本初兄此言差矣,我們只不是進行學術討論,為治理天下提供一個良策而且,怎麼扯的上妄議朝廷了,可不要給我帶這麼一個高帽。”王羽攤手說道!
這時,曹操連忙站出拉了袁紹一下,隨後對其搖了搖頭,到了現在,他哪裡還不知道,王羽就是穎川書院出來的,而且在這些學子之中的威望非常高,如果故意在這拆他的臺,恐怕會引起這些學子的不滿,到時候就得不償失了!
經過曹操這番示意,袁紹也反應了過來,道:“是在下過於偏激了,只是我袁家四世三公,對朝廷忠心耿耿,方才見閣下以我大漢朝廷為例,這才言語過激,還望王太守海涵。”
王羽對此一笑,沒有在意,說道:“袁將軍不必在意,這足以證明閣下對大漢的忠心!”
王羽對袁紹點頭一笑,而後繼續說道:“其實,強國之法,剛才諸位見解也是頗為精妙,但依子英看來,欲強國的最為關鍵處,還是在於一個人,那便是:君!”
王羽稍稍停頓,在心中整理一番思路,而後才侃侃說道:“想我大漢盛世,歷經二盛二衰,縱觀二盛,又數漢武帝徹時期最為強盛,俗稱漢武盛世。”
“有此盛世,我們來看漢武盛世的漢武帝其人有何如何?”
“一,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建立了漢武雄風,自武帝登基大寶以來,徵異族,戰匈奴,為我大漢開疆拓土,乃史上首位打通西域絲綢之路的明君。”
“二,武帝重視賢者,提拔賢者為已用,武帝雖殺人如麻,視人命如草芥,但武帝依然掩蓋不了武帝求才若渴之事,曾有直言敢諫的汲黯批評武帝:‘皇上殺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寬恕,如此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會被殺光。’
對於汲黯的諫言,漢武帝絲毫不以為意,只是漠然一笑:‘何世無才,只是人主沒有識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夠辨明人才,何必擔心天下無才?’
諸位,其實當年武帝的這番話語,就充分表明了他對於人才的理解,而後,武帝破格提拔家奴出生的大漢名將衛青,又慧眼發現能臣東方塑,而後,又有武帝初讀《子虛賦》而大為傾慕的一事;武帝得見《子虛賦》的作者司馬相如後,如獲至寶,讓他享受與自己同等的寫作待遇,由此可見,武帝之心胸與對待人才的寬宏;”
“這第三,則是聖德賢明,武帝雖然因為年邁,以至於一時不查而受人矇騙,可是當他反應過來之後,卻是第一個敢公然定下‘輪臺罪己詔’,向天下人昭告自己所犯的錯誤(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罪已詔’),並進行自我批評改正的天子,真正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諸位學子,以及在場的潁川師傅,從在下的方才所言就可以看出來,漢武盛世,其關鍵點便是武帝的賢明,亦可看出: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與國君是否賢明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