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因諂信小人,最終落得一個被活活餓死的悲慘下場,而強盛的齊國也因為這一場內亂,大傷元氣,自此開始走下坡路。

真是可悲可嘆啊!

【叮咚,制衡第二人,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熊侶,統帥95,武力88,智力93,政治97,魅力98。

植入身份:袁家嫡子,袁術袁公路,因一直被庶兄袁紹壓制,便一直效仿戰國楚莊王,隱藏自己的實力,然後等待時機。

可攜帶人物5人,分別是:伍舉,蘇從,伍參,唐狡,巫臣!】

“第一個制衡人物,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這第二個制衡人物,就是問鼎中原的楚莊王,這第三個不會是越王勾踐吧?”王羽忍不住吐槽起來!

說到著名的春秋五霸,其實一直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

但公認的有兩份名單,第一份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第二份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但不管選哪一個,其中有三位都是沒有任何爭議的,這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

也就是說,這三人絕對是春秋爭霸中第一階梯的人物。

而說起楚莊王,就不得不提起楚國,楚國早在楚成王時代就已經崛起,而且一度距離稱霸僅有一步之遙!

如果不是楚成王執政時,無法平衡國內的一眾豪族,估計也就沒有晉文公什麼事了。

不過敗了就是敗了,後悔也沒有什麼用,楚成王只好把爭霸大業教給了自己的子孫,其中最被看好的就是他的孫子熊侶。

相比齊桓公、晉文公二人,繼位時的一波三折,熊侶繼位可謂名正言順,這個過程中也沒什麼故事可講!

楚穆王去世後,滿打滿算20歲的熊侶繼位,是為楚莊王。

不過楚莊王繼位後的局勢,也比上面這兩人好不到哪裡,當時楚國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

在這複雜的形勢下,楚莊王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辨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

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在一個戲劇化的契機下,楚莊王終於開始動手了!

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充套件,後又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隨後,楚國又描向了搖擺不定的鄭果,最終,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後,鄭國開始聽命於楚國。

隨後,為了爭當春秋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

最終,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