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章 田久洩密 高手對決(第2/2頁)
章節報錯
那老者說道:“你就是江湖傳言的雲貴第一快劍柳彥奇?”
柳彥奇再次一抱拳說道:“雲貴第一快劍這個稱號是武林中人給柳某人的謬讚,柳某不敢受領,在下正是柳彥奇,不知前輩是哪位高人?因何跟蹤於我?”
那老者說道:“年輕人還挺謙虛,你先莫問我是誰,既然你就是雲貴第一快劍柳彥奇,那我就先領教幾招,看看你的劍到底有多快?”
柳彥奇說道:“前輩,我自認和前輩並無仇怨瓜葛,前輩為何非要為難於我?”
那老者說道:“你怕了?我聽說康熙皇帝不是賜給你碧水寶劍了嗎,有它在手你所怕何來?”
柳彥奇說道:“寶劍雖然在我手上,但是柳某人從來不用它與人爭強鬥勝。”
那人說道:“我雖然年過花甲,也早早就聽說了碧水寶劍的威力,但是一直沒能得以相見,既然今日你我相遇,那就請亮出你的寶劍,讓我這個老頭子開開眼吧。”
柳彥奇從老者的話語中已經聽出來了,今天這場打鬥恐怕是不能倖免了,只是不知這老者到底是為何而來?是為仇?為劍?還是隻是仰慕碧水寶劍想一睹它的風采?無論哪樣,這場對決是在所難免了,自己且和他較量一番,看看他到底意欲何為。
柳彥奇想到這裡說道:“既然前輩如此雅興,晚輩就奉陪幾招,還請前輩手下留情,不要讓晚輩輸的太難看。”
老者笑道:“年輕人,太謙虛了。”
其實不是柳彥奇謙虛,在沒有弄清楚老者來歷之前柳彥奇不敢口出狂言,他知道自己不是老者的對手,即便是手裡有碧水寶劍也難有勝算,最好自己不要激怒他。
說著話的功夫,老者已經摘下了斜背在他身後的長劍,只見他右手握住了劍柄,左手一按卡簧,一縷寒光脫鞘而出,柳彥奇看著這束劍光,便知道這柄劍也不是普通的劍,這口劍也是傳世名劍,其威力並不會遜色碧水寶劍。
柳彥奇果然沒有看錯,老者手中這柄劍也非是凡品,此劍乃是春秋末期,越國著名鑄劍師歐冶子鑿茨山取精材,洩其溪水,取山中鐵英銅青等物新增,共鑄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這三口寶劍皆削鐵如泥。
歐冶子鑄成劍後將寶劍獻給越王勾踐,越王勾踐獨喜《龍淵劍》,自此《龍淵劍》便成為越王勾踐的佩劍,後來越王勾踐憑藉《龍淵劍》滅了吳國,雪了臥薪嚐膽之恥。
後來越國衰敗,遭到楚國攻打,越國國君無疆被殺,龍淵寶劍自此流落江湖,後來成為武林中人手中的利器,也曾紅極一時,給武林帶來血雨腥風。
柳彥奇雖然不知道這口寶劍就是龍淵劍,但是從它出鞘的光芒和出鞘時的銳嘯之聲已經知道,這口劍絕不遜色自己手中的碧水寶劍。
柳彥奇更加不敢輕視眼前這位老者了。
柳彥奇見老者已經出劍,自己也不敢託大,他右手壓住劍柄,左手食指輕輕一按卡簧,碧水劍“鏜啷啷”一聲嘯響,裹攜著一道碧玉光芒,脫鞘而出,同時,劍身兩側的碧鳳圖案如同活了一般,展翅飛了下來,隨著碧玉光芒直衝上天空,半空中鳴叫著化作一股勁風,向老者襲去。
老者讚歎了一聲“好劍”,手腕微微一震,手中龍淵劍也是放射出萬丈光芒,且看那劍身釋放出來的光芒,竟是那劍身上的菱形紋絡,這菱形紋絡組合在一起就像一張大網一樣,將碧水劍的鋒芒罩在了其中,任憑碧水劍如何衝殺,都不能得脫。
柳彥奇也不由自主地讚了一聲“好劍”。
柳彥奇手腕威震,兩頭玉鳳分別裹挾著碧玉光芒向不同的方向飛馳而去,將老者手中龍淵劍幻化出來的網芒頓時撕破,柳彥奇抽劍後退,手中碧水劍橫在胸前,說道:“前輩手中寶劍可是江湖中傳說的龍淵寶劍?”
老者說道:“看來年輕人有些閱歷,沒錯,正是龍淵劍。”
老者說完話雙足點地,手中龍淵劍空中畫弧,頓時撒出漫天劍影,直向柳彥奇襲去。
柳彥奇見劍影如同飛蝗一般,密不透風,更斷不出哪個是真身,哪個是劍影,只好內力上提,心中默唸碧水劍譜心法,第一層“碧光罩”已經施展開來。
老者看著柳彥奇手中碧水劍一抖,整個身軀都已經籠罩在劍影之中,碧玉光芒如同銅牆鐵壁一般,讓其無懈可擊。同時,兩頭玉鳳鳴叫著往來穿梭,尋找龍淵劍真身,與之對沖,發出劇烈聲響,頓時火花四射。
柳彥奇用“碧光罩”成功擋退了老者的進攻,就在對方收勢之時,柳彥奇內力再加,手腕一抖,碧水劍第二層“鳳出巢”已經化作一道勁芒,閃電一般快速的襲來。
老者看著讚道:“不愧稱你為第一快劍,出手果然神速。看老夫如何破解。”
老者說著話並不後退,而是腳踏連環步迎著柳彥奇的劍鋒而去。
這沒有點真功夫的人是絕對不敢這麼做的,何況還知道對方手裡使用的是碧水寶劍,一但自己的身形被對方劍花罩住,再想脫身恐怕比登天還難。輕者也要重傷,重者必然送命。
老者敢腳踏連環步迎刃而上,自然是胸有成竹,何況他手中的龍淵劍也不是凡品,儘管如此,老者也不敢大意,一邊進步一邊手中寶劍招式一變,劍身三分,一迎柳彥奇來襲之劍,一奔柳彥奇哽嗓咽喉,一奔柳彥奇會陰要害。
柳彥奇見對方使出這樣一招立時恍然大悟,心中已經猜到了對方的來歷。
柳彥奇急忙收住攻勢,手中碧水劍快劍三出,將老者反攻的招式化解掉了。
老者再次讚歎了一聲“好劍法”。
柳彥奇斜裡一飄身形,退出戰圈說道:“前輩住手,我知道前輩是何來歷了。”
欲知老者是何許人也,請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