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明看過挑戰書說道:“唐摩提這是逼著我們出城啊,你看這挑戰書上,先是奉承加讚揚地給咱們戴了高帽,然後又指桑罵槐地說如果我們不敢出城如何如何,最後大吹大擂自己的陣法放眼天下無人能破,你看看,這最後面在一個方格子裡面畫了一隻烏龜,這是罵我們若不敢出城,就是縮頭烏龜啊,”

吉蘭泰說道:“怕他何來,今日我帶兵出城,定要生擒了那唐摩提。”

馬思明說道:“萬萬不可,唐摩提手下有數萬之眾,我們城中連老弱病殘都算上還不足萬人,貿然出城,萬一被他們困住,他們藉此機會大舉攻城,我們恐怕難以抵擋,戰敗事小,丟了城池,城中百姓必然遭殃,那我們就成了郭爾羅斯部的罪人了,為今之計,最好的辦法就是堅守不出,等他們糧草斷絕之時,必然會自己撤走。”

布木巴汗說道:“馬將軍言之有理,我看我們還是堅守不戰為妙,現在他們人多帳篷少,糧草又被我們燒了大半,我想他們也撐不了幾天了。”

吉蘭泰說道:“自古以來善攻者攻敵方能自救,我們退守等候他們兵變,其實也在給對方籌劃的機會,倘若他們在退兵之前等來了支援,或者是我們城中久困自己露出破綻,都將對我們不利。”

馬思明想了想說道:“你這話也不無道理,讓我想想,若戰該當如何出戰,必須要有必勝的把握才行,否則我們就等於是在送羊入虎口了。”

這時魯向南張了張口,似乎有話要說,但想了想又把話嚥了回去。這一切被馬思明看在眼裡,馬思明上前問道:“魯大哥,你似乎有什麼話要講?”

魯向南想了想說道:“馬老弟,唐摩提如此做法不過就是想逼我們出城,和他生死一戰,我們切不可中了他們的詭計啊!”

馬思明說道:“這我當然知道,可是,吉大哥所說也不無道理,我們待敵之變,同樣敵也在待我之變,最好的防守應該是進攻,但是,進攻又必須得有必勝的把握,我馬思明雖然自幼跟隨師父學藝,這十八般兵器我都不在話下,只是這陣法的事我還真是不懂,我看我們最好還是堅守不出,他們營帳淄重等物都被我們給燒掉了,如今大雪封路,運輸不便,我想他們支援不了三五日必會退兵。若三五日內烏蘭圖雅能夠借來她父親的騎兵,我們還可以反守為攻,到那時,唐摩提必敗無疑。”

吉蘭泰說道:“不就是一個小小的陣法嗎,有那麼可怕嗎?”

馬思明說道:“陣法說可怕也可怕,我們若是不能識破他的陣法那就可怕,說不可怕也不可怕,若能識破他的陣法,以巧力擊之,其陣必亂。只是,我並不識得陣法,也不懂破解之法。”

魯向南猶豫了半天開口說道:“我自幼和父親學習武藝,也跟著他學習了一些陣法,這一字長蛇陣我倒也知道一些,且讓我先到城上觀看一番,看看能否找到破陣之法。”

馬思明等人聞聽魯向南懂得陣法,心中高興,大家一起陪著魯向南來到了城頭之上,向城外望去。只見這陣型變化多端,整齊有序,時不時的有殺氣升起。

魯向南看罷心說:“這唐摩提果然是個帥才。”

馬思明和吉蘭泰都不懂陣法,布木巴汗和烏日嘎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平時都很少操練軍隊,更別提什麼陣法了。

魯向南看罷多時說道:“此陣雖然名為一字長蛇陣,但是它經過幾番變化,可以幻化出十種陣型,蛇尾轉過來,便形成二龍出水陣。中間向前,形成天地三才陣。兩頭回撤,形成四門兜底陣,互相穿插,變成五虎群羊陣。然後按照六丁六甲排列,即六丁六甲陣。隨後一半拉成線,一半如同四門兜底陣一般,即北斗七星陣。環繞一圈,按八卦方位佈陣,留八個出口,變成方形,即八卦金鎖陣。按九宮排列,每格兵將穿插,互相交穿,即成九字連環陣。最後全部外撤,以盾成牆既變成十面埋伏陣。此時盾牌相連高起三層如同城牆,長槍弓箭在盾牌中間進出專門刺射突圍之人,闖陣者被困其中若再想脫身,比登天還難。

這十陣即可以單獨結陣,也可以相互變換,據我父親所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位將軍能夠將這十個陣型整齊劃一,操練完全。

馬思明說道:“那你觀察此陣如何?”

魯向南說道:“據我觀察,唐摩提最多也就能夠變化到六丁六甲陣。而且,陣法也不是很熟練,總有士兵站錯陣腳。”

馬思明說道:“那依你看,此陣可破否。”

魯向南說道:“我仔細看過,唐摩提訓練有序的只是一字長蛇陣,其次是二龍出水陣,除此之外,都不夠熟練。想破此陣並不算難。自古陣法變化都有兩種指揮方式,一種是用令旗,使用令旗必須居高臨下,否則各個陣腳不可能都看到令旗的指揮,另一種方法便是令鼓,就是隊伍根據鼓聲的變化而變化陣法。此處是草地平原,唐摩提又沒有修建指揮台,我想他要想變換陣法只能依靠令鼓了,這卻是我們可以利用之處,我們只需在他們陣法變換到一半的時候,發出另一陣法的鼓令,擾亂士兵,他們必然自亂。”

馬思明說道:“我聽說每個佈陣之人為了防止干擾,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指揮鼓令,我們如何能夠知道唐摩提的令鼓手法。”

魯向南說道:“這就需要我們要有一支隊伍前去試陣,在試陣的時候,我便能識破他們變化的鼓法。從而找到他們變化陣法的臨界點,用我們的令鼓指揮他們的隊伍,讓他們變化混亂,我們這個時候衝將進去,其陣必破。”

吉蘭泰自告奮勇地說道:“我去試陣。”

若知吉蘭泰能否試陣成功,且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