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鷹在野。 有個少年不會說謊(第1/2頁)
章節報錯
謝橋出了學墅,因為擔心李戎先有傷在身、行動不便,他並沒有徑直趕往家中而是稍稍繞路去了巷弄中的另一處,來到了一處房屋外時,見屋內燈火不點,便走上臺階敲了敲門,沒有人回應,少年一時納悶,便站在屋簷下等待,可是將近一炷香也不見漢子回返,最後只能先行離去。
天一黑,巷弄裡的住戶都是一些相對貧苦的平民百姓,除了寥寥幾家依舊有燈火亮起,其餘的皆已早早睡下,謝橋一路走過,偶爾還能聽到大人呵斥自家孩子不安分的聲音,他在心裡也終於作出了選擇。
來到熟悉的黃泥牆外,少年輕輕推開院門,因為年久失修的緣故,難免發出吱呀聲響,他抬頭望去,屋中果然有了微光漸漸亮起,接著便有聲音傳來:“橋兒?是你回來了嗎?”
謝橋趕緊應道:“娘,是我。”
關上院門,快步走向正屋。
屋內婦人坐在桌旁的木凳子上,顯然一直在等著少年的歸來,只不過不願白白耗費那點燈火,聽到動靜後才重新掌燈,桌上有一碗溫熱的清粥,聽到答覆後的她連忙起身去開啟房門,一邊走一邊關切問道:“是不是縣衙出了什麼事?”
微弱的燭光照耀下,站在門外的謝橋笑容燦爛,對著婦人解釋道:“沒有,是去了先生那裡一趟,所以回來的有些晚了。”
婦人催促著少年進屋,便急匆匆跑向灶房把那碗不知熱了多少遍的清粥再重新加熱,出來時又端了一碟早就準備好的小菜,眉眼含笑的靜靜坐在一旁看著少年把桌上的吃食一掃而空,從頭到尾臉上洋溢著心滿意足的幸福光彩。
謝橋找了一個委婉話題,隨意問道:“娘,外面是不是和小鎮不太一樣?”
正在收拾碗筷的婦人手中動作略微凝滯了一下,她記得孩子以前總心心念唸的幻想著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繁華世界,只是從三口之家的其樂融融變成孤兒寡母的相依為命後,就不曾再聽孩子說過,不知今日又為何重新提及,婦人柔聲笑道:“不一樣,等你及冠之年,就可以負笈遊學,自己走出去看一看。”
婦人走向灶房。
謝橋沒來由的有些愧疚,他本不想隱瞞先生自己受傷的事情,可他更不願先生再為他在費心勞力,尤其是準確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後,更是如此,他也不敢告訴孃親實情,因為於事無補,一切只能靠自己,他抬起頭,對著那個背影說道:“先生說,他要離開了,去一個他該去的地方,問我願不願意隨他一起。”
對於自家孩子的那位先生,婦人很熟悉,與之相處,總讓人如沐春風,並且還是母子倆的救命恩人,聽聞那老先生即將離開還願帶著謝橋一起,才明白為何剛剛謝橋會突然問起,這也正好少了她的許多後顧之憂,她重新坐回原位,儘管心中千般不願萬般不捨,但也不願斷送了孩子的前程,誰人不想望子成龍,婦人也不例外,強自歡顏道:“很好啊,有隋夫子願意帶著你一起離開,也不用等到你及冠之年了,孃親也放心許多。”
謝橋欲言又止,最後還是忍住沒開口,因為他不是要隨先生一起離開,而是要獨自離開去為自己搏那一線生機。
這是那位“師兄”給他的活命之機,也是他深思熟慮之後的唯一選擇。
第一次他與孃親活不下去的時候遇到了先生。
這一次卻是為了自己。
自以為猜中謝橋的心思婦人坐到孩子身邊,把他摟入懷中,輕聲安慰道:“不用擔心孃親,到了那邊以後寄信回來與孃親報個平安就好,又不是不能回來,每逢佳節年關,你也可以多回來看看孃親的。”
婦人接著叮囑道:“待在先生身邊好好讀書,聽先生的話,遇到隋先生是咱們娘倆兒的福氣,好好珍惜這份善緣,善始善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謝橋有些哽咽著點點頭,不敢說話。
婦人輕輕拍著孩子的後背,望著桌上那盞燭火的視線也有些模糊,但還是竭力壓制著自己的情緒,緩緩說道:“橋兒,隋夫子給你取字“太貞”,就說明你是大人啦,男兒有淚不輕彈,不能哭,以後橋兒有出息了…”
說到這裡,婦人突然笑了起來,“以後橋兒有出息了,騎白馬,穿紅袍,風風光光回家鄉,街坊四鄰都得喊你一聲謝大人,那時若讓人知道你是哭鼻子大人就讓人笑話了。”
謝橋只是滿口應著,卻不敢承諾什麼,更不敢說什麼豪言壯語,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也沒那個本事,此去一別,是生是死還猶未可知,說好聽點他是胸無大志,知足常樂,說難聽點就是一條鹹魚,畢竟做個斥候就是少年最大的夢想了。
等到孩子情緒穩定後,婦人這才說道:“好了,休息去吧,這一天肯定累壞了。”
謝橋還是放心不下李戎先,說道:“回來時我去了李叔家,他不知去了哪裡,我想再去看看。”
提起李戎先,婦人既感激又無奈,感激的是他對自家孩子的照顧,無奈的是他那性子,嘴花花,疑惑道:“李捕快怎麼了?”
謝橋依舊隱瞞了在街道中發生的事,只是說道:“李叔在縣衙被縣尉大人賞了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