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做到寇確這種位置,也算位極人臣了。

無論大周還是如今的大晉,路這一級的行政單位。

卻不一定會派總管。

比如當初的河東,就沒有河東總管。

而是由陣亡的太原知府蔣文成,代管各府各縣。

他只能算河東路的文官之首,武將卻另行其事。

南方各路一樣如此,朝廷不得防著一路總管做大?

寇確總管河北,是因為西廠已經確認遼軍即將南下。

文武分治,一盤散沙,肯定不利於抗敵。

凡事有利有弊。

寇確去河北,時間太晚了。

他還沒有理清錯綜複雜的政務,協調好大小軍頭。

遼皇帶著幾十萬大軍就踏過北溝河了。

等他急匆匆北上,被困在雄州後。

整個河北路又變成一盤散沙,最終被遼軍各個擊破。

在楊辰看來,丟掉河北路,錯不在寇確。

最大的失誤,得歸咎於大晉朝廷,錯在皇帝司馬銳。

原本大晉的實力,就弱於遼國。

還指望寇確以一路之地去對抗一國?

但最大的可能就,寇確與河北路,都是朝廷的棄子。

司馬銘知道無論如何,河北路都守不住。

他真正指望的,還是黃江防線。

寇確堅持的越久,朝廷編練新兵,整頓河防的時間就越充足。

當然,大多數人甘願當鴕鳥。

以為遼國的野心沒那麼大。

吞下整個河北路就夠了,飲馬黃江就算極致。

結果,人家卻馬踏江南了。

一鼓作氣,把大晉京畿打得稀里嘩啦。

自大周到大晉,封丘都是京城,民間積蓄了海量的財富。

全被遼軍席捲跑了。

好在,楊辰出手夠快。

眼瞅著,這筆財富還是跑不出中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