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瞎吹,李世民的飛白體確實好,少有能及者。

而飛白體又最適合書寫牌匾之類的,就算他不主動寫,陳景恪也會讓他寫的。

不過一塊匾額他怎麼會滿足,又說道:“既然寫了,乾脆您就多寫幾幅吧,門前的對聯、校訓什麼的也給寫了。”

李世民好奇的問道:“什麼是校訓?”

陳景恪說道:“就是求玄書院的辦學理念,所要追求的目標。”

李世民點點頭,道:“好,說說你想用什麼作為校訓。”

陳景恪說道:“校訓就用易經裡面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李世民讚道:“這句話不錯,希望書院的學子們都能以此為標準要求自己。”

說著他提筆把這句話寫了下來。

陳景恪繼續說道:“大門口的對聯就用: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聽到這幅對聯,李世民眉頭微皺道:“書院的學生當用心苦讀,操心那麼多外界事情豈能做好學問?”

陳景恪知道他為什麼會如此,皇帝都不喜歡讀書人指手畫腳,李世民也不能例外。

所以就解釋道:“學以致用,如果他們不關心天下大事,如何知道天下人需要什麼?如何能研究出於國於民有利的發明?”

“再說,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副對聯不過是對這句話的詮釋罷了。”

李世民最終還是被說服了,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這已經是統治階級的共識了。

讀書人總是喜歡指手畫腳,有沒有這副對聯並不影響什麼,還不如大大方方的寫出來。

想到這裡,他就提筆把對聯寫了出來。

之後在陳景恪的要求下又寫了‘橫渠四句’,又寫了幾幅對聯和標語才算完。

把這些字捲起來放在一邊,陳景恪終於談起了正事,道:“鐵路的事情您考慮的如何了?”

李世民道:“倒也不是不能修,只是朝廷也無法一次性拿出那麼多鐵,需要分批給。”

陳景恪高興道:“火車的打造沒有那麼容易,而且鐵軌的鑄造鋪設都需要時間,這一條鐵路年底能修好就不錯了。”

“這樣……分成十個月給,每個月給十分之一,如何?”

李世民點頭道:“可以,還有什麼要求嗎?”

陳景恪說道:“有,朱崖洲的精鐵調撥幾噸給我們吧,一些精密部件需要精鐵打造。”

李世民說道:“可以,今年石碌鐵礦的產量能翻幾倍,可以抽調一部分給伱。還有嗎?”

陳景恪說道:“有,我們準備搞一個扶貧計劃……”

他就把計劃中的,以工代賑幫助貧民窟百姓的事情說了一下。

好人好事可不是隨便就能做的,尤其是他們這種幫助大批的窮人,搞不好就是一個邀買人心圖謀不軌之罪。

必須要提前和朝廷打好招呼。

李世民對他自然是非常信任的,就說道:“你這個想法不錯,城南的貧民窟一直是朝廷的心病。”

“若你能解決了,可以說幫了我大忙。我給你寫個手諭,回頭你拿著去找長安和萬年縣令,讓他們配合你。”

拿到手諭又聊了一會兒,陳景恪就離開皇宮回了紫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