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經驗告訴陳景恪,從古至今人類的分配製度並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變化。

兼併一直屬於常態,只不過古代兼併的是土地,現代兼併的是所有的生產資料。

之所以現代人比古代人日子過的好,更多的是源於工業化。

工業化提高了生產力,提供了足夠多的崗位,以及晉升空間。

同時工業化也生產出了足夠多的商品,這些商品哪怕只有一小部分流向底層,也足夠解決大家的溫飽。

所以,從某方面來說工業化才是人類的未來。

單純的研究理科並不能改變時代,利用理科知識進行工業化提高生產力,才是最終途徑。

有個概念叫產學研一體化,科研、教育、生產形成一套體系,才能建康的發展。

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時候產學研脫節太嚴重,現在陳景恪就面臨這種情況。

他早就造出了水力粉碎機、攪拌機和水力鋸等工具,可這些東西只有皇家的作坊在使用,並未推廣普及。

蒸汽機也早就摸索了出來,可現在只有朝廷的幾處大型採礦場造了幾架,用來把礦石從礦坑裡拖拽出來。

抽水機也有了,可同樣只有礦場造了幾臺,用來抽取礦坑裡的積水。

實際上蒸汽機完全可以給這些機械工具提供動力,然並卵,根本沒誰去這麼做。

陳景恪腦海裡還有許多不需要什麼高科技,現在就能用得上的簡易機械。

他還能根據前世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幫忙改進生產流程,提高整體效率。

其實紫霄觀自己的幾項產業裡,已經在使用這種流水線方式了。

長孫無垢手中的作坊也在推廣流水線方式。

可這能代表什麼?

先秦時期,秦國就已經掌握了流水線生產方式,不還是因為沒有得到有效推廣失傳了。

就靠紫霄觀這幾個小作坊,什麼都改變不了。

之前他是有心無力,只能靠自己砸錢去研究理科。先把基礎搞起來,慢慢的再搞發明創造和應用。

現在不一樣了,他有了一個產學研一體化的機會。

接下來大唐會批次的建立諸侯國,還要對外征戰,對內也需要搞建設。

那麼對各種基礎物資的需求就會暴漲,以大唐現在的生產力根本就無法滿足這種需求。

如果他能整合道教的力量,建設一批比較先進的工廠,既能為產學研開啟一道縫,又能生產出更多的物資。

可謂是一舉多得。

建設現代化工廠是不可能的,但以現代化方式管理的工廠還是可以嘗試一下的。

他也沒有大肆建廠的想法,道教的實力已經足夠強大了,要是再四處建廠經商那就是給自己找麻煩。

他的計劃是建一批樣板工廠,然後邀請別的商人過來參觀學習,再慢慢的推廣。

永遠不要低估商人的逐利性,當他們發現新式工廠能賺錢肯定會模彷。

工業化這東西只要踏上了道路,就會和滾雪球一般慢慢的往前走。

到時候他們格物班只需要不停的出新技術,然後和各大工廠合作生產就可以了。

哪個工廠不願意引進新技術,那就等著被淘汰。

今天他把各家的代表叫過來就是這個目的。

把計劃書分發下去,各家代表看完都忍不住面面相覷,這是又要做什麼?

陳景恪說道:“這些都是將來諸侯王們建立封國必須的物資,而我們已經取得先機……”

“我們的作坊生產出來的物資不用發愁賣不出去,只擔心生產不出足夠的物資……”

“之前的作坊生產方式太落後,效率太低……我給你們的計劃書是建立新式作坊的方法……”

“一旦新式作坊建成,其生產能力可以提升數倍,產品質量也會更高……到時大家能賺到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