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分封造勢,望月談準備增發一期。主題是反世封刺史和鼓吹海外分封,文章也差不多已經挑選好了。

但還缺一篇點題加壓軸的硬核文章,翁應清的這一篇剛好。

於是陳景恪當即就說道:“翁御史大才,這篇文章當為增刊開篇之作。”

“謝都尉厚愛。”翁應清激動的差點跳起來。

本來以為能過審就不錯了,沒想到竟然會被放在開篇,驚喜實在來的太快太突然。

但有一點他可以肯定,自己要火了。

……

官吏們還在尋思著如何戰鬥的時候,宮裡已經在思考如何給這次事件收尾了。

李世民問道:“賓王,你覺得現在火候怎麼樣了?”

馬週迴道:“聲勢很大,然臣以為火候還差一點,缺少一錘定音的聲音。”

李世民拿出一本書遞給他道:“這個夠一錘定音嗎。”

馬周雙手接過,只看封面就知道是望月談。心中不禁疑惑,不是每月一期嗎,怎麼又出了一期?

而且封面上還寫著11.5期,難道是……

這時李世民的話響起:“這是增刊,專為此事而發。”

果然……馬周點點頭,開始翻看起來。

第一篇是《論分封》,作者署名是翁應清。這個人他知道,反分封的急先鋒。

這篇文章竟然能作為開篇,他還是很好奇的。

翻開看了一遍之後頓時就瞭然了。

前半部分是介紹分封歷史的,從商周講到了當下。

後半部分講的是,為何商周因分封昌盛,漢晉卻因分封而亂乃至滅國。

給出的答案是,商周時期諸侯王都被分封在剛剛佔領的國土之上,這些土地比較荒涼,還生活著大量蠻夷。

如果朝廷直接建立州縣統治,只能作為羈縻州。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改造,往往是地方還沒改造好,朝廷就先支撐不住了。

如果放棄,這些地方很快就會被蠻夷佔領,成為邊關隱患。

把諸侯王分封在這裡,既可以起到鎮守邊疆的作用,還能借助諸侯王的力量開發邊地教化蠻夷,慢慢的把蠻荒變成沃土。

所以商周因分封而昌盛,商朝國祚六百載,周朝國祚八百餘年。

漢朝和晉朝則不然,他們把已經治理成熟的肥沃之地分封給諸侯王,結果就是肥了諸侯王削弱了朝廷的力量。

而且諸侯王不需要承擔任何邊防任務,抵禦外寇是國家的責任。此消彼長,朝廷越來越弱,諸侯王越來越強大。

諸侯王恭順還好,不恭順就是禍亂之源。西漢發生了七國之亂,差點換皇帝。西晉發生了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永嘉之亂。

最終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分封沒有錯,錯在漢晉的分封不尊古復古。

現在大唐也面臨這同樣的選擇,絕不可效仿漢晉,應該尊古復古,把勳貴們分封到海外島嶼和西北荒漠去鎮守邊疆。

如此,不敢說大唐就能萬世不易,至少不會比商周差。

這套說辭連李世民都心動了,他搞分封只是單純的因為世界太大統治不過來,再加上也需要獲得勳貴們的支援打壓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