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聯手絞殺(第1/4頁)
章節報錯
“……譬茲樑棟,有若鹽梅……”
“以齊國公長孫無忌為趙國公……”
“以吳國公尉遲恭為鄂國公……”
“……”
“以翼國公秦瓊為胡國公……”
十月初一中朝會,朝堂之上一名禮部官員高聲宣讀著一份聖旨。這份聖旨稍微有些長,讀了七八分鐘才結束。
但沒有人覺得困,因為這份聖旨關係著數十位頂級勳貴的封號調整。
聖旨宣讀結束,被唸到名字的集體出列拜謝道:“謝聖人恩典,臣等肝腦塗地以報聖恩。”
李世民威嚴的道:“諸卿免禮,你們皆國之砥柱……”
一番客套的誇獎,總結起來就是大家都是國家棟梁,治理國家勞苦功高,封賞是對你們的褒獎云云。
這當然是表現說辭給大家聽的,真實原因當事人最清楚不過,有些訊息靈通的非當事人也有所猜測。
程式走完之後,又宣讀了第二條政令: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科舉制度。
科舉選官唯才是舉,是國家選官的重要補充,有必要擴大規模。但以往科舉考試只在京中舉辦,對外地考生太過於不公平。
為了方便各地考生,設立三級科舉制度,縣考——州考——京考。
考生在家門口就能參與,透過了縣試再去州里,透過了州試再來京城,如此就能免去許多考生無謂的奔波。
而且為了保證公平性,科舉將會有禮部主持,而不是國子監——因為國子監掌握著學政體系。
為了儘可能的降低人為干涉,取消投卷制度,一切以考試成績為主。
科舉期間任何人不得和科考官私下串聯,凡試圖干涉科舉考試者,輕則流放重則殺頭。徇私舞弊的科考官斬首,全家流放。
此策一出滿朝沸騰,一來他們怎麼都沒想到科舉還能這麼玩,縣考州考京考,這是哪個大聰明想起來的辦法?
二來處罰竟然如此嚴厲,動輒流放殺頭。
三來大家都是聰明人,自然知道一旦這個制度形成,會出現什麼情況。
之前他們可以憑藉恩蔭和舉薦制度壟斷做官門路,確保家族富貴傳承,可一旦科舉制度大興直接就是從他們手裡奪食。
有些腦子更靈活一些的人,馬上就想到了之前的學政體系。這才明白過來,這是一個連環套。
普及學問讓更多的人能讀書識字,然後在透過科舉從這些人裡面遴選官吏。
那麼在這個體系下最受傷的是誰呢?
答案呼之欲出,士族。
這就是在要士族的命啊。
雖然之前學政體系已經有這種苗頭,可科舉制的改革屬於圖窮匕見了。
“肅靜。”作為眾官之首,房玄齡出列喝止道。
過了好一會兒群臣才重新安靜下來。
“朝堂之上大聲喧譁是為對聖人大不敬,若再有犯者定嚴懲不饒。”房玄齡面色嚴厲的警告,然後朝李世民行了一禮退回行列。
那禮部官員繼續往下讀。
為了獎勵諸位臣工的功績,原有的恩蔭制度保留並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