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管子門徒(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世民也被他激烈的反應給嚇了一跳,這是多討厭商鞅和韓非子啊。
不,應該說是多討厭晉法派啊。
但此時他反而有些明白,陳景恪為什麼會那麼鄙視權貴士族,又為什麼會給徐山鷹幾人說什麼軍民魚水情了。
原來根子在這裡。
不過他還是勸道:“商鞅和韓非子皆法家先賢,不可對其無禮,尤其是不要再外人面前如此不敬。”
陳景恪隨口道:“嗨, 我又不傻,也就在您面前說上幾句,在外人面前我能把他倆吹上天。”
李世民啼笑皆非,這越說越沒溜了。他也知道陳景恪的這個毛病,興頭上來了嘴上就沒個把門的。
之所以沒有幫著糾正,就是怕陳景恪突然變得心機深沉起來, 性格上有缺陷反而便於控制。
當然了, 前提不能是那種原則性的缺陷,否則他可不敢把女兒嫁出去。
“好了好了, 我知道你不傻。既然你不喜晉法派苛待百姓,那就是支援管子的富國強民說了?”
陳景恪說道:“對,管子家道中落是吃過苦的,他知道百姓的疾苦,理解百姓的訴求,在施政時會考慮百姓的感受。”
“但他也不是一味的同情百姓,出身權貴之家,後來又擔任國相,讓他有足夠寬闊的視野來看待整個國家,知道國家的訴求。”
“然後兩相結合取其中,尋找國與民之間的平衡點,達到兩者兼顧的目的。”
“他的思想是真正從實踐中得來,是切實可行的,也是長久之道。”
李世民情不自禁的點頭,他的經歷在某些地方和管仲有些相似。雖然李家沒有家道中落, 但他也是吃過苦的。
小時候父親李淵在外為官, 他跟著母親在老家種地。是親自種地, 不是監督佃戶種。
當時全國都缺人口,朝廷隔幾年就搞一次人口清查,又搞均田制給百姓分田,就算是李家這樣的權貴也缺佃戶。
李淵掙來的地沒人種,荒了又太可惜,他母親就帶著他們兄弟幾個親自耕種。
史書上就有李世民小時候耕田,還去地裡撿麥子的記錄。
作為大戶還要小心亂兵和土匪的劫掠,李家就遭過不止一次匪禍,直到二十一世紀武功縣還留有他小時候避難的山洞。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李淵把他們接到身邊才算結束。
所以說,李世民雖然出身關隴權貴之家,但小時候是真吃過苦的。他很瞭解底層的生活,知道百姓需要什麼。
這段經歷影響了他一生,也直接影響著他當皇帝后對待百姓的政策。
所以,他在某些方面確實能和管仲形成共鳴,聽陳景恪誇管仲就像是在誇他自己一樣。
陳景恪並不知道李世民在想什麼,正在興頭上的他自顧自的道:
“商鞅和韓非子不一樣,他們生而富貴根本就不知道百姓在想什麼。或者知道,但高貴的他們不屑於去考慮普通人的感受。”
“他們單純的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提出了種種想當然的思想,設定了許多苛刻的法令。”
“短時間來看他們的思想和法令確實很管用, 秦國在他們的思想指導下快速崛起最終一統華夏再造神州。”
“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最現實的問題,人不是牲畜,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有共同敵人的時候,可以把矛盾向外轉移,百姓為了安全考慮不得不忍受這種壓榨剝削。”
“當外敵被消滅失去轉移矛盾的方向,再和以前那樣壓榨百姓,其結果就是大澤鄉一聲吶喊,天下雲集響應,秦二世而亡。”
李世民若有所思的道:“大家都在說秦因暴政而亡,但你的解釋確實很新穎,聽起來似乎也有那麼一點道理。”
陳景恪得意的道:“那是,當初在網……家族的時候,秦代滅亡始終是重點討論的話題之一。”
“大家從各個角度進行全方位分析,總結出了許多經驗教訓,還有人設想如果回到秦朝該如何化解這些問題。”
“但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秦法苛刻脫離人性,都是它滅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李世民頓時就來了興趣,道:“哦,你們還進行過此類推演?來和我說說。”
陳景恪有些為難的道:“此事千頭萬緒一時間很難說清楚,不如回去我整理一下思路,把討論結果寫出來給您看如何?”
這正中李世民下懷,他哪會不同意,道:“好,儘快把書寫出來,我看看你們家族是如何看待秦亡之事的。”
這對他來說確實是意外之喜,都說以史為鑑,可不同的人從歷史中看到的東西是不同的。
透過陳景恪可以看出,‘陳氏一族’對歷史的發掘和解讀,是超過了所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