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才一向認為自己夠激進的了,沒想到這位真人年紀不大,卻遠比自己更加激進。

但對於一個唯物主義者來說,他不但沒有感到害怕,反而更加的興奮,迫不及待的閱讀起後面的內容。

地球是如何圍繞太陽運轉的,水是如何進行迴圈的,重力加速度是如何計算的……

後面還有什麼小孔成像,什麼參照物,什麼相對速度……

總之,這本書陳景恪是以大家常見的自然現象為切入點,利用自己前世學過的理科知識進行解答。

涉及到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可以說就是一本大雜燴。

但這些題可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用哪個題不用哪個題,哪個題在前哪個題在後,都是經過仔細思考的。

把這些問題的答案串聯起來,就能形成一套比較完成的知識體系。

比如從降雨引匯出水迴圈,再引匯出大氣迴圈,引匯出風雨雷電等等。

比如萬有引力和重力加速度,引匯出一整套的基礎力學定理和計算公式。

從莊稼生長需要肥料和人需要吃飯,引匯出元素概念。

從生石灰加水產生熱並變成熟石灰,引匯出化學的置換反應,再到能量守恆定律等等。

正如前面所說,他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框架體系。有了體系,人們就可以按照其中的邏輯去研究各種問題。

有了體系的引導,人們才能深入去發掘事物的內在聯絡,在科學上作出突破。

不過考慮到現實問題,在天文學上涉及的比較少,這方面實在太敏感的。

他也只是簡單的點了一下日行說,用來解釋晝夜和四季變化和一些常見的現象。

像什麼八大行星之類的都沒敢往外說,這東西要說出去李世民估計就該爆炸了。

不過天文學這東西,在基礎科學都還沒有建立的時候,屬於最不重要的東西了。

等基礎學科建好了,就算陳景恪不去搞,也有的是科學家去研究,所以他並沒有多此一舉去瞎搞。

……

以上的那些知識,其實也就相當於是初高中的理科水平,可對於古人來說已經是非常超前了。

呂才讀的非常吃力,每一個問題甚至每一句話他都要仔細斟酌,即便如此大部分也都看不太懂。

但能看懂的那一部分,卻給了他足夠的啟發,解答了之前的許多疑問,這也讓他愈發相信書裡的內容是真的。

越是相信這些知識是真的,他就越想去研究。

眼看著他就要沉迷進去,陳景恪不得不提醒道:“呂先生,這本書如何?”

呂才茫然的抬起頭,然後才反應過來,忍不住驚歎道:“真乃……曠世奇書也,這些知識真人是如何得知的?”

陳景恪笑道:“我另有師承,後來才跟隨師父學習經學,這些都是原本的老師教的。”

呂才追問道:“不知令師是何方高人,仙居何處?還請真人引薦。”

陳景恪搖搖頭道:“他們不在這個世上。”

呂才還以為不在人世了,遺憾的道:“令師真乃神人也,恨不能當面向其請教。”

隨即又振奮的道:“真人亦是天縱奇才也,小小年紀就能掌握物理之學。”

陳景恪道:“你太高看我了,這些其實只是物理的基礎,真正高深的學問我都沒來得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