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於製糖,受限於甘蔗一年一茬的生長週期,要到十月份以後甘蔗成熟才能大批次生產。

長孫無垢介紹道:“甘蔗的來源有兩個,其一是讓嶺南的蠻夷種植,朝廷從他們手中收購。其二是用俘虜開墾土地種植甘蔗……”

“今年是第一年,蠻夷那裡對我們還不是很信任,只有少數部族種植了一些,加起來約莫有七八千畝。我們自己種的比較多,有十萬畝。”

十萬畝,陳景恪咋舌不已,在唐代而言這絕對不能算是個小數目了。

他心中算了一筆賬。

前世甘蔗的畝產普遍在四五千公斤,有些品種甘蔗能達到一萬公斤。唐朝沒有品種甘蔗,沒有化肥等等,就按照畝產一千公斤來計算。

甘蔗的出糖率在百分之十四到二十四,考慮到品種改良就取一個比較低的值,出糖率百分之十五。

十萬畝就是一億公斤的產量,可以榨取一千五百萬公斤糖。去掉零頭就按照一千萬公斤計算,那也是個恐怖的數字。

唐朝的糖價,最次的一兩二十文,石蜜也就是蔗糖的價格高達六十文。

當然了,這個六十文一兩是因為數量稀少才出現的高價,一千萬公斤糖流入市場必然會壓低它的價格。

但壓得再低也是上等的蔗糖,就按照二十文一兩來計算。

一千萬公斤價值四百萬緡錢,而此時大唐一年稅入也才三百多萬緡錢糧。

儘管這只是一個理想化之下推測出來的數字,但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可以想到的是,朝廷將會因為蔗糖極大的解決財政方面的壓力。

別忘了這些錢都屬於內庫所有,手中有了錢的李世民將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

至於陳景恪,一成的份子也能分到四十萬緡左右,刨除成本拿到手十幾萬緡是沒問題的。

這可是十幾萬緡啊。

倆字,發了。

……

其後他又順便了解了一下他發明的那些機器的應用問題。

粉碎機、攪拌機的應用非常廣,除了造紙作坊,還被應用到了陶瓷、冶金生產等方面。

水力鋸就更不用提了,它才是普及最快的工具。朝廷下達命令推廣,工部、將作監等部門率先大量打造,後面各大造船廠也相繼開始使用。

但即便如此,現存水力鋸的數量加起來也不超過一百臺,實在是這個時代交通不便資訊傳遞慢造成的。

一項新技術幾年幾十年能普及開來就算是快的了,更多是需要數百年才能普及,甚至永遠都沒有普及的機會。

其它的工具也都被用到了該用的地方,總之沒有閒著的,這讓陳景恪很是有成就感。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