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亞、梵克雅寶、Tiffany三家的總經理和設計師都是典型的藝術大忽悠,跟韓烈解釋科普分享了好多關於寶石、藝術、設計的美學理念。

韓烈半懂不懂的,也沒太在意,回頭就發現知識欄裡多出來一個【美學基礎】,技能欄裡多出來一個【直覺式審美】。

這倆玩意對於金融工作沒什麼幫助,但是對於生活品質和藝術品位的拔高,那是相當的意義重大。

哪怕沒有今天的事,得閒之後,韓烈也會把它們兩個提升起來,現在可不是巧了嗎?

一邊省錢,一邊裝逼,再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情了。

兩千萬經驗砸下去之後,韓烈的腦袋忽然一漲,然後便有茫茫多的經驗和感觸湧了出來。

「沒什麼,經典的地中海裝修風格,只是太教條了...」韓烈簡簡單單的一句開場白,然後負手走向正廳。

慢慢梳理著腦海裡的知識,韓烈發現,89點的智力在接受新知識方面,簡直給力得不得了。

隨隨便便一掃,相關的理解馬上迫不及待的往外蹦,好似天生就懂得一般。

於是,韓烈一路走,一路娓娓道來。

「克羅齊在《美學原理》中指出...算了,這玩意有點太深了....

唔,咱們國內有位唐女士糅合出來一本叫做《美學基礎》的書,總結了美學史上對於美的各種探索以及審美活動的本質與特徵。

簡單講,構成美的基本要素無非就是線條、比例、結構、色彩等等這些自然存在的事物,然後刺激我們的生理與心理,經過意象性的昇華與想象,最終構成我們對於美的理解。

所謂形體性狀、禱祠祈祭,就是藝術的發源之初。

而不論是哪一種美山水之美、詩歌之美、建築之美、藝術之美、甚至數學之美,最基礎的前提都是人類個體的感知。

不懂中文,或者文學素養不夠,就感受不到唐詩宋詞的美。

比如那個小學肄業的文盲流量明星,能夠體會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恢弘豪闊或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博大胸襟麼?

不行的,他聽不懂。

所以您看,美學表達在於作者,美感傳遞在於作品,美感體驗在於最終受眾。

回到咱們家的別墅來。

7種經典歐式風格,細節處處用心,您或許會覺得很委屈消費者怎麼就不識貨呢?

您和羅總恨不得拉著消費者的耳朵告訴他們,咱家的房子真的特別好!

但是您有沒有考慮過,接受一種美是需要相應的文化意識的?

您拿出一幅大師手工的蘇繡作品來,只要是稍微有點年紀的國人,懂行不懂行都會覺得真美。

這就是文化意識帶給我們的被動感知。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您自己能不能講清楚,英國都鐸文化到底好在哪裡、美在哪裡、比咱們華夏同時期的明代文化強在哪裡?

好,我假設您能感受得到,但是,您的目標購房群體呢?他們感受得到嗎?

您再看看眼前的裝修,大量運用

白色、藍色、明黃色,色彩柔和明快,傢俱典雅清新,再加上連續的拱門和拱廊,用地中海風情填滿了每一寸空間,自由、自然、浪漫、熱烈。可是,我接受不了。

我知道每一個細節取材自哪裡,想要表述什麼,花了多少心思,可我不覺得美,只感到繁瑣、乏味、教條、可笑。

西班牙和意呆利人的熱情與浪漫,跟我們華夏人有什麼關係?

他們在地中海氣候、地中海風光、皇權與宗教雙重壓迫下發展出來的審美,能夠給華夏人帶來同樣的感受嗎?

不可能!

恕我直言,這不是審美情趣的問題,這是根植於一個民族基因深處的文化積澱問題。

用李澤厚老師的原話來講:審美是積澱了理性的感性,積澱了想象與理解的感情和知覺,也是積澱了內容的形式。

美學作品,正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就比如眼前這座地中海風情別墅,它是一個用了心的作品,形式對,意味也對,可能會使得某位意呆利古典學派藝術家嘖嘖稱奇感動不已,可它感動不了我,感動不了絕大多數的華夏企業家。

因為它承襲自16世紀的地中海,不但落伍了,而且對不上咱們華夏人的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