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這筆賬記在江東水軍身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善!朕正當用人之際,朕得機伯,在荊州如添一翼,何愁大事不定。有孔明和機伯兩人,區區行將就木的劉表,還不是舉手覆之。機伯,往後你就在孔明手下做事,當孔明的副手,一起為朕盡心效力。”
劉雲收下伊籍,遠比收一個武將來得高興,畢竟正逢亂世,武將多如狗,軍兵滿地走,而文人謀士卻要多年培養,沉澱,才堪一用。
“謝陛下!”
伊籍施了一禮,又退到諸葛亮身側,朝諸葛亮拱手,
“籍才疏學淺,往後還請諸葛軍師多多擔當。”
“機伯,過謙了。機伯,我等正在商談徵討荊州,下一步打算率大軍到南郡,不知機伯對此,有何高見?”
在座之人,除了伊籍在荊州當過官,其他人都對荊州所知不多,諸葛亮有心考究一下伊籍的才能,好因材施用。
“陛下,各軍師和將軍們,籍本罪臣,得陛下隆恩,苟全性命,高見是絕談不上的,不過,籍有一言,不得不說:南郡,攻不得啊,寧可圍而不攻,先取長沙或江夏,好過獵殺公子劉琦。”
伊籍之前有荊州官職在身,比白身在野的諸葛亮還了解荊州劉表勢力之中,根盤錯雜,裡面的門門道道。
劉雲笑了,伊籍不愧是有識之士,所說的正中下懷,和諸葛亮剛才說的不謀而合,劉琦就像魚餌,留著給吞掉,價值更大。
“為何?機伯且說說,不取南郡,朕的大軍是取江夏黃祖,還是長沙韓玄?”
劉雲也起了惜才之心,繼續替諸葛亮考考伊籍,伊籍當過南陽主薄,別看主薄是文官,事實上主薄往往比校尉還牛,比如呂布、楊修都混過主薄一官。
“陛下,劉表有兩子,嫡子劉琦有內政之才,又得堂親劉磐之勇,還佔有大義,若取南郡,要麼好事多磨,打不下南郡,要麼殺了劉琦,反倒讓荊州上下一心,形成鐵板一塊。實屬不值!”
“而江夏黃祖,為人剛烈,水戰極其驍勇,麾下的江夏水軍實力受困於規模,否則決不弱於襄陽的蔡瑁水軍,江夏亦不可輕取也。”
“陛下,宜直取長沙郡城,長沙太守韓玄好大喜功,泛泛而談,守將文聘年輕氣盛,勇武有餘,剛濟不足,只須略施小計,則可將長沙收入囊中,何樂而不為也?”
伊籍看得清大方向,但伊籍沒有細操的能力,南郡、江夏和長沙三郡,是個荊州人,用腳趾頭想,也知哪個好拿捏。
“哈哈,機伯且安坐,你說的與孔明等人所提八九不離十,至於具體怎麼做,還得集思廣益,謀定而後動。”
劉雲帳下人才雲集,暫時還不需要淪落到伊籍來當軍師的地步,荊州之戰,劉雲更多倚靠的,還是諸葛亮、郭嘉和陳宮幾個。
“陛下,機伯之言,亦得臣所想。不過,光對南郡圍而不攻,還遠遠不夠,需多管齊下,同時對江夏和長沙下手。”
諸葛亮接過話茬,雖然專職內政,但征討荊州的戰略,諸葛亮仍當仁不讓,戰術方面,則交給郭嘉等人。
“哦?孔明,你請明說,願聞其詳,朕全力支援你,就按你說的辦。”
劉雲大手一揮,開始坐享其成了,讓諸葛亮肆意安排,只等荊州各郡像餃子下鍋一樣,魚貫而入其碗。
“陛下,南郡圍而不攻,公子劉琦和劉磐雖文武兼全,但並不難纏,臣提議軍師陳宮和虎痴許褚兩人率兵前往,可擔當此任。到了南郡,宜守不宜攻,一方面替劉琦派人假裝到襄陽求援,另一方面對外散佈劉琦已降的謠言,並且時不時前去搦戰,如此劉琦縱是突圍而出,荊州亦無劉琦用武之地了。”
諸葛亮望了望陳宮和許褚,陳宮懂機變險計,許褚有勇有謀,兩人搭檔,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困住南郡劉琦,是諸葛亮佈局之中,最重要的一環,一旦劉琦脫離南郡,無論在哪現身,諸葛亮的用兵,都得有所忌憚。
“孔明之言,朕信得過。準了!公臺,仲康,爾等率朱雀軍去走一趟南郡,不求全功,給朕將劉琦、劉磐定死在南郡即可。”
劉雲對諸葛亮信任有加,要誰給誰,哪怕諸葛亮要典韋出戰,劉雲都不會多眨一下眼睛。
“喏!”陳宮和許褚拱手應答一句,聯袂退出了郡守府,往校場點兵去了。
陳宮和許褚一走,諸葛亮運籌帷幄,看了看郭嘉一眼,不禁嘴角一揚,笑道:
“奉孝,近日酒可夠喝麼?獨食難肥,孤飲不樂,不如擇日請陛下和我等盡興喝一杯?不過,這酒得你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