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這後襟卻被冷汗拓溼了一片。

黃昏時分,正是陰陽交界之時。

大多數信奉鬼神的人在開壇做法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在這個時候或者是在午夜時分。

之前遇見宋神婆,李詩詩先禮後兵,送了梅子酒,又在旁邊敲打宋神婆因賭債被人追債的事情,這才讓宋神婆甘願開壇做法弄的陣仗這麼大。

這件事她跟宋劉氏和吳嬸子事先商量過了,也知道此事必然會惹來趙家。

但究其原因也皆因趙老太太請宋神婆,非要說李詩詩著了邪,要不然這件事也不會傳揚到這種程度。

雖說做法事難免要與趙家牽連,但事已至此叫李詩詩搬離這裡也不太可能,唯一的方法也只能是當著村民的面開壇做法才能讓謠言不破而散。

借力打力,這是太極講究的方法,李詩詩不過是順水推舟,將謠言坐實,然後在逐一打破。

宋劉氏和吳嬸子聽完這前因後果,二人便覺得這方法極好,於是按照計劃,將李詩詩開壇做法的事情,半誇張半事實的傳揚出去了。

古代不發達的好處在於,藉由於人的口中傳揚的事情,一傳十十傳百,再加上個人的杜撰,傳的也是有模有樣。

一說是,李詩詩在趙家住著的時候,正巧住在了有人枉死的偏院中,導致有此禍事。

二又說原本是因為之前在趙家受的欺負太多,衝撞了神明才鬧出之前的事情。

但無論事情是因為什麼,卻總歸著是在李詩詩跌了一跤以後,事情才發展到奇怪的地方。

無論李詩詩是否曾提起過趙家,可卻依舊擋不住百姓們的想入非非。

眼瞧到了李詩詩家門口。

見門上插著辟邪的桃樹枝子,老太太心裡暗道晦氣真晦氣。

隨後便邁步進了李家門。

現下李詩詩正在吳嬸子和宋劉氏的陪同下與宋神婆一起將屋子四周圍灑下石灰。

隨後又在門上以及院內都貼上符咒。

早前李詩詩便將兩個孩子送到吳家,以免她們害怕。

雖說是逢場作戲,但戲也要做全套。

正當眾人正在屋裡忙活的時候,李詩詩一回頭便瞧見了站在門口打量的趙老太太。

正巧宋劉氏也瞧見了,一臉不悅的說:“她怎麼來了?”

李詩詩笑道:“發生這種事她能不來嗎?若是不來那便是稀奇了。”

於是簡單交代了幾句,她便轉身出了門。

老太太一瞧見李詩詩,立馬嫌棄的用帕子掩著口鼻,說道:“好大的陣仗!”

李詩詩笑了笑:“不知那陣風竟將您吹了來,也不派人先說一聲,我也好有個準備。”

老太太哼了一聲,手中的柺杖重重垂在地上說道:“怎麼和離了還在作妖?我們趙家就這麼容不下你的眼?非要折騰的叫我們待不下去才算完?”

見來者不善,李詩詩表面上禮數週全,可嘴裡的話卻絲毫不退讓:“您這話說得對也不對,我原本就是安安生生的過日子,何來容不下趙家這一說?再說了身正不怕影子斜,怎麼,您這是虧心事做多了,才如此興師動眾的?”

“你!”老太太氣的直咬牙:“怎麼著?現在是離了我趙家,開始煽風點火傳謠言了?還開壇做法?你也配?”

李詩詩聞言笑道:“這是我的私事又與你何干?我早已離了趙家,就算死在外面也跟你們沒什麼關係吧。”

說著她看了一眼趙天順,又道:“你說我這話有毛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