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陳勝的帶頭起義才顯得那麼重要。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讓人佩服。

“大哥說的對,其實我們各地起義軍,也都是在響應大勝軍的號召,我對這位大勝軍的將軍也是佩服得緊,神交已久,可惜無緣得見。”

英布在一旁聽得有趣,強忍著笑意。

心說如果你知道陳勝是我家大人的徒弟,不知道會是個什麼樣的表情。

從驪山到烏氏縣,有400多公里。

秦直道只能通到黃陵,再往北,就要走小路。

英布派遣的斥候折返回來。

“前方有一條寬30米的大河,水流湍急,咱們只能去上游找找有無渡船或者棧橋之類的通道。”

英布展開地圖,尋找著最優路線。

黃賀沒有自作聰明的拿現代地圖過來。

2000年的滄海桑田,足夠讓一座高山變成平原。

而且就算是現代的科技,也有許多深山老林進不去。

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人類總是那麼的渺小。

為了避開秦國,黃賀等人特地選擇了一條小道。

否則如果秦國知道了黃賀在這個隊伍裡面,一定會派重兵前來圍剿。

好在瓊英已經提前找了一個經常往來烏氏縣和咸陽的嚮導,可以帶著他們走小路。

畢竟官道上有秦國設定的關卡,如果商人走大路,會被收一筆不菲的過路費。

所以一些商人為了利益,便鋌而走險,開闢了許多隻有他們自己知道的小路。

但是小路的缺點就是,容易遭遇山賊。

烏氏縣位於後世的甘肅、寧夏、陝西邊界,屬於三不管地界。

但是在秦朝,這裡卻是一個塞上江南。

因為秦朝時期,氣溫比後世要高上不少,屬於小冰河的間斷期。

歷史上記載的小冰河有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第二次是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第三次是唐朝末年至北宋初年,第四次是從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

所以商朝、漢朝、唐朝、明朝這幾個朝代的滅亡,很難說跟小冰河沒有關係。

尤其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明朝。

史料記載詳細,明朝的滅亡,跟小冰河時期有直接聯絡。

否則明朝再差,也不會被野豬皮給侵略了。

但是秦朝不一樣,秦朝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都是相當的優越。

史記記載,在河間甚至可以看到犀牛、大象。

所以戰國時期才會有那麼多的犀角杯,說明這個時期的犀牛在中原挺氾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