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 種棉花(第2/2頁)
章節報錯
除卻煤礦的開採外,黃賀還藉著醫護人員招聘之際,成立了紡織廠、製衣廠。
這一次黃賀沒有按部就班,而是從現代採購了一批老式縫紉機,就是那種老式的腳踩縫紉機。
這種縫紉機由機頭、機座、傳動和附件四個部分組成,這種老式縫紉機操作簡單、易學,黃賀給這些招聘來的女工看了三天的縫紉機教學影片,就教會了他們使用縫紉機的方法。
縫紉機的出現,導致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虞姬來找黃賀,"老爺,絲線用完了,現在縫紉機廠的女工都在等米下鍋吶。"
因為原材料棉花、蠶絲的稀缺,黃賀不得不從現代社會大量運輸棉線卷軸過來。
雖然原材料的價格不高,一噸棉線也就是2萬塊錢左右,但是耐不住紡織廠的女工工作熱情高漲,尤其是黃賀引進了計件的工作方法,一些女工甚至起早貪黑,加班加點的工作。
每天紡織廠的晚上,都是燈火通明。
一些女工自帶乾糧、油燈,就是為了多幹一會。
誰讓黃賀的工資開的不低,相比較種地來說,在紡織廠工作一個月,抵得上在地裡刨食一年。
黃賀點點頭道:"是時候種植棉花了。"
秦朝時期,人們所穿衣服,多數是用麻(從各種麻類植物中取得纖維),包括苧麻、青麻、黃麻、亞麻等。
有錢人家則穿絲綢、織錦做成的布料。
而棉花要到唐朝的時候,才會開始種植,棉花的大規模種植要從宋末元初,黃道婆推廣功不可沒。
黃賀從現代購買了一批棉花種子,免費發放給泗水府的百姓。
同時黃賀自己也組織了一批秦軍俘虜,專門開闢了一片荒地,種植棉花。
正所謂上行下效,凡事有黃賀的官府帶頭,底下的民眾才會跟著做。
種植棉花的事情,在泗水府推行的很順利。
這要得益於黃賀前期紡織廠的開辦,讓泗水府的老百姓,看到了巨大的商機。
他根據泗水府的地理特點,引進了現代的優良水稻,當然這些工作要等到來年才能看到成果。
"泗水府地理位置優越,地廣人稀,平原多、山川少,比起關中更加適合做糧倉,而且泗水府的煤炭資源豐富,可以源源不斷的給驪山輸送煤炭等能源。"
"既然泗水府這麼好,那為什麼不把發展的中心搬到這裡,讓泗水府成為大本營?"
黃賀搖搖頭,眺望北方。
"匈奴虎視眈眈,如果把中心移到這裡,軍士、百姓就會失去警惕之心,不出三代,士氣瓦解、軍備廢弛,就像是一個沒有武裝力量的大財主,空有財富,卻沒有保護財富的刀槍,豈不任人宰割?"
黃賀想起日後呂雉所受的屈辱,乃至大漢所受的屈辱,心中的火氣就蹭蹭往上冒。
蠻夷之輩,也敢覬覦我華夏國土,我黃賀穿越一次,不揚我華夏軍威,豈不是白來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