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回廠(第2/3頁)
章節報錯
六月,夏收,秋種。
春季裡播撒的小麥,已是金黃一片。
夏季的涼風吹過,金色的麥田,陣陣翻湧,猶如金色的浪潮。
古代種植糧食,全靠天收。
有時候一場風暴、一場冰雹,就能讓一縣之地,化為烏有。
沒有糧食的慘狀,古文有記載。
“自古饑年,止聞道殣相望與。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耳。今屠割活人以供朝夕,父子不問矣,夫婦不問矣,兄弟不問矣。剖腹剜心,支解作膾,且以人心味為美,小兒味尤為美。甚有鬻人肉於市,每斤價錢六文者;有醃人肉於家,以備不時之需者;有割人頭用火燒熟而吮其腦者;有餓方倒而眾刀攢割立盡者;亦有割肉將盡而眼瞪瞪視人者。間有為人所訶禁,輒應曰:“我不食人,人將食我。”
這是萬曆四十三年,山東青州府推官黃槐的記錄。
後世的許多成語,易子而食,賣兒鬻女,我們看來只不過是紙面上的幾個字,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這幾個字沾染了幾萬萬條活生生的生命的鮮血。
而我們現在能吃飽飯,也才不過四五十年的時間。
所以夏收、秋種,絕對是驪山人民的頭等大事,也是整個秦國的頭等大事。
黃賀一邊下令,讓鋼鐵廠,加班加點打造一批農具。
“鐮刀、鋤頭、鐵滑犁……務必要使每家農戶,都能用上簡單、輕快的農具。”
秦國的農民,普遍使用的農具叫“耒耜。”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
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樑。
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樑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
這種原始的農具耗時耗力不說,工作效率奇低。
但就是這樣的農具,許多人家也沒有,他們使用的,還是更原始的木頭綁著石塊。
黃賀便從現代帶回一批農具樣品,譬如一個人就能拉動的小型鐵犁鏵,還有鐵鍁、钁頭等農具。
這些農具製造起來倒也簡單,只是需要模具。
四娃就對黃賀道:“大仙,我有事單獨彙報。”
跟著黃賀來到書房,四娃說:“大仙,鍊鋼廠人手不夠了。”
黃賀點頭道:“現在鍊鋼廠有多少人?”
四娃的臉上表情有些緊張,道:“目前鍊鋼廠有員工九百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沒有文化的大老粗,大字不認識一個,現在鍊鋼廠需要製作一批新模具,這些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模具,還有模具的引數問題,那是一點錯都不能出的。”
模具是工業生產的基礎工藝裝備,模具技術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打造出來的農具產量、質量、成本。
望著黃賀疑惑的表情,四娃解釋道:“咱們現在的鍊鋼廠,裝置是有,但是會用的人不多,許多人只知道幹活,你讓他加木炭,他就加木炭,你讓他鼓風他就鼓風,但是鍊鋼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一步錯,步步錯,如果這些步驟走叉一步,這一爐的鋼水就變成廢渣。所以技術熟練的鍊鋼師傅,數量不多,他們帶徒弟,也很困難。”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群人的文化素質不高,許多規定的要領,不能準確無誤的執行。”
既然四娃提出了困難,那他肯定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黃賀看著四娃。
160 蘄縣陳勝“你這臭小子,跟我打什麼機鋒?有話快說,有屁快放!”
捱了黃賀的一頓臭罵,四娃不但不生氣,反而喜上眉梢。
黃賀一貫以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示人,平時說話辦事也是一板一眼,從心所欲不逾矩。
只有最親近的人,才能挨他打罵。
在驪山,誰要是能被黃賀打一頓或者罵一頓,都能被人羨慕老半天,這說明黃賀把你當成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