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辛苦,有勞陛下掛念!”王牧咧嘴一笑,恭敬的回答。

“這些是玉米?”李世民看著魚貫而入的馬車問道。

“回陛下,正是。”

“好東西啊!”幾乎處於半隱退的蕭禹也出來了,圍著馬車看了看說道。

“陛下!這些玉米,還有半個月左右,就進入成熟期,不如就放在廣場上吧。”王牧建議道。

“放在這裡?會不會影響生長?”李世民問道。

“不會,就像水稻小麥一樣,進入成熟期,不需要澆水施肥,也不用除草,只需要看住,不讓鳥偷吃就行。”王牧搖搖頭說道。

“那就好,你留兩個懂的人下來,幫忙照看。”李世民一口答應,他覺得擺在這裡很不錯,每天上朝的人都能見到,正好親眼看一看成熟的玉米,收成如何。

“這些是啥?也一起放在這裡嗎?”李世民向後走去,指著其它陶罐問道。

其實王牧還是計算得有些少,這次足足動用了六百多輛馬車,牛車。

“這是紅薯!雖然枝葉茂盛,距離成熟還早,要在入秋之後。不過土豆已經成熟,可以吃了。”王牧介紹道。

“在哪兒呢?”李世民伸著脖子問道。

隨著越來越多的馬車進入承天門外的廣場上,讓廣場都顯得有些擁擠。

王牧帶著李世民等人,來到一排馬車前面,這一排馬車的陶罐,全是堆起來的,上面的藤葉已經枯萎。

“哐當!”一聲,一個罐子被王牧用拳頭打破,露出裡面的泥土。

隨著王牧把泥土扒開,十多顆大小不一的土豆,出現在眾人面前。

土豆都結在根上,是不是作假,眾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這一個,怕是有一斤重吧?”李世民拿起一個土豆,在手裡掂量著說道。

“一斤過半!這是溼的,沉手!”蕭禹很肯定的說道。

“豈不是說,這一罐就有二三十斤?”李世民估算了一下,驚訝的說道。

“這一罐兩株,因為是精心照料,所以產量很高,普通的土地,可能要減半,畢竟百姓沒有那麼多精力和時間來照料。”王牧解釋道。

船上人多,又無聊,這些土豆自然被照料得非常好,種得多了,肯定就照料不過來,而且如今沒有化肥,也沒有那麼大肥力,所以普通百姓種植,減產那是必然的。

“這也不錯了,即便只有十斤,一畝地也有好幾千斤。”李世民估算了一下,眼睛都瞪大了,轉頭問道:“這是不是又像葛根一樣,需要兩年生長?”

葛根雖然是一年就能挖,不過肥力跟不上的情況下,兩年挖一次最合適。

“不,這玩意就是一年生的,在地裡久了還會壞,陛下說得不錯,瑪雅人一畝地都能收三千斤左右,換作大唐百姓,即便是山地,也能達到這個產量。”王牧搖搖頭說道。

“真是太好了!那紅薯和玉米呢?產量如何?”李世民激動得臉頰潮紅,拉著王牧急切的問道。

“紅薯產量和土豆差不多,不過紅薯的藤條可以餵豬,即便乾枯,也能當做稻草一樣喂牲口。玉米產量低不少,只有四百斤的畝產,玉米的好處是便於打理,時間和小麥又是錯開的,也就是說百姓可以先種小麥,再種玉米,收割的時候也一樣。

缺點就是,百姓會更忙碌,等他們收了玉米,又得收水稻,水稻收割完成,馬上又要開始挖紅薯。”王牧笑著介紹道。

李世民等人嘴巴都合不攏了,這雖然是缺點,不過百姓肯定不會在意的,以前搶收搶種,百姓無法種植更多的土地,如今這樣一安排,多兩三種糧食,多出來不少時間,至少可以比以前多種一半的地。

多種地,當然收成也就增加了,自然而然,國家的稅收也就更多。

在場的人,即便沒有親自種地,對於農事,也不陌生,按照王牧說的一想,臉上都不可抑制的露出笑容。

“好!好!實在是太好了。”蕭禹激動得鬍鬚一顫一顫。

王牧又打破了一些罐子,讓眾人觀看,罐子裡的土豆,有多有少,不過差別並不太大。

“土豆和山藥差不多,不過土豆吃的方法更多,就這麼烤一下,或者煮一下就能吃,用來燉肉味道更好。”王牧一邊敲罐子,一邊介紹。

“拿去!馬上按照燕國公說的,弄一點嚐嚐,剩下的這些就不動了,留著做種子。”李世民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