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謀劃吞併(第2/2頁)
章節報錯
“王愛卿,你覺得此事成功機率有多大?”
“八成的把握還是有的,驃國至少有一半的官員,已經被拉攏,百姓全都對我們有好感;至於南詔,小部落早就想搬走了,畢竟跟著我們大唐,可比現在好過多了。”王牧笑著說道。
大唐是一個國家,制度已經非常成熟,百姓需要交的稅收很明瞭,尤其是這兩年,李世民多次派出大量巡查御史,對各郡縣巡查,吏治變好了很多。
沒辦法,李世民腦子好用,一開始他只是想打發看不順眼的御史離開長安,眼不見,心不煩,也少一些頂撞自己。
後來李世民覺得,每年安排巡查御史下去,可以讓官員心裡忌憚,至少會收斂許多。
牽一髮而動全身,為了防止巡查御史和地方官員勾結,或者被收買,李世民又想到明察暗訪,派遣兩組人出動,而這兩組,互不知情;除此之外,交叉巡查,反覆巡查,一方面大大方方的告訴官員百姓,這就是來巡查的,另一方面又安排了暗訪,可以說李世民是越玩越花,把這件事當做了一場戰爭,兵法運用得淋漓盡致。
南詔那邊,和大唐不一樣,他們由大小部落組成,百姓可能會受到中型,大型部落,多層剝削;而王牧他們安排的人,是直接從村寨開始,好處是直接給到百姓手裡,所以百姓對大唐的好感非常大。
“八成!哈哈,愛卿幹得好,最後這兩成,就由朕親自補上吧!”李世民大笑道。
說是八成,李世民看來,就已經是十拿九穩的事情,想到地圖上南詔,驃國的大小,李世民就抑制不住笑意。
南詔和驃國到手,平添數十萬人口,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只需要一兩年時間,西南賦稅又有增加。
在李世民心中,南詔和驃國,比起科佛裡郡,更值得高興,哪怕科佛裡是產糧的平原。
其實這也不奇怪,科佛裡在海外,相當於一塊飛地,還有強大的鄰居,而南詔以前就屬於中原,收服南詔,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驃國也和大唐地界相鄰,到手之後,直接就讓大唐版圖,擴大一些。
李世民自己都沒有注意,或者說大唐很多人都沒有注意,以前征服一個地方,只要擊敗之後,別人表示臣服,朝廷安排幾個官員去管理,事情就結束了;如今不止如此,百姓要想辦法弄走一些,地盤上也要挨著查一遍,看一看有沒有礦藏之類的東西。最後還得安排一些人與本地融合,儘可能的加強掌控,方便儘早收稅。
“此事宜早不宜遲,以臣推算,最好年後就動手,陛下以為如何?”王牧詢問道。
“沒錯,朕也是這樣想的,愛卿返回林邑,需要時間佈置,朕這裡安排人去姑復,調動蜀中府兵,時間也就差不多年底了。”李世民點點頭贊同道。
“入冬以後,正好趁著百姓無事,臣就讓南詔,驃國出人,我直接運送到遮婁其國去,這樣一來,就算有人想要回去,也沒有船隻。”王牧說道。
“可!”
“陛下,不知道對於吐蕃,有何指示?”王牧又問道。
“愛卿你覺得呢?”李世民反問道。
“臣覺得暫時不用理會,依舊像以前那樣,慢慢弄一些人口就是。”王牧說道。
“你說他們雙方,最後誰能贏?”李世民問道。
“最後贏的,一定是大唐!”王牧很肯定的說道。
“呵呵!朕相信最後贏的是大唐,不過我問的是,他們雙方,會不會有人統一吐蕃。”李世民很高興王牧的回答,笑著說道。
“聯軍想要贏,非常困難,畢竟人心不齊,如果沒有外力干涉,最後贏的一定松贊干布,可惜他沒有那個命。”王牧很肯定的說道。
“嗯,朕也是這樣想的,指示沒有,你儘管放手施為。”李世民負手而立,望著房外,澹澹的說道。
“臣遵旨!”
“愛卿去新城區看過嗎?”李世民問道。
“多謝陛下厚愛!”王牧躬身行禮,感激的說道。
李世民給他弄了一尊石像,就在石像群上山的路邊。
懸崖邊工匠開闢一條道路,可以藉此登山,石像就位於道路兩側,道路兩側全是大唐立國以來的文臣武將,道路最前方,就是李淵和李世民的像;懸崖當然沒有空著,凋刻著三皇五帝,秦皇漢武。
石像群雖然還沒有凋刻完成,不過已經成為新城區一道景點,每天都有不少人在山崖下游玩。
以王牧的身份要上山,自然沒有問題,因此他見到了自己的凋像,感覺挺有趣的。李世民把自己的凋像弄那麼大,又那麼靠前,這個情必須要領。
“這都是愛卿應得的,以愛卿的功勳,再大的封賞,也不為過。”李世民感嘆道。
“陛下過獎了,臣不過做了一些小事,能得陛下看重,是臣三生有幸。臣一直很慶幸,生在大唐,得遇明君,不然的話,以臣所作所為,墳頭草已經丈二!”王牧半真半假的感嘆道。他是瞭解李世民,所以才敢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不然的話,他肯定躲在偏遠地方,悶聲發大財,有能力就去找個小國,說不定自己弄一個皇帝噹噹。
沒辦法,穿越過來已經三十出頭,又沒有背景,還是在犄角旮旯,能混出頭已經不錯,而且背靠大樹好乘涼,沒有那麼操心。
關鍵一點,雖然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十多年,王牧覺得自己和這個世界,還是有些格格不入,哪怕自己參與了很多,他還是更願意把自己當做一個過客。很多時候,王牧都在想著,有一天自己一覺醒來,會不會發現只是做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夢。
對於李世民的感激,王牧也是真心的,所以李世民很滿意,也很欣喜,更加高興有王牧這麼忠心耿耿的臣子,一時之間,君臣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