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倭人做苦力,朕沒有意見,不過這會不會和倭島戰略起衝突?”李世民問道。

“應該不會,短短几個月,倭人不可能準備好,而且倭人已經沒有船隻,三座島嶼之間,我們來去自如,他們卻只能隔海相望。即便倭人知道我們在攻打另外的島嶼,等他們反應過來,大軍已經撤回。”王牧分析道。

“沒問題就好,那麼愛卿儘快安排吧。”李世民點點頭說道。李世民並沒有越過王牧去插手倭島的戰事,不但展示了他的理智,也體現了他的胸懷和對王牧等人的信任。

“臣遵旨!”

對於李世民的大度和體諒,王牧心裡還是非常感激,雖然說又給了任務,好歹就在長安,可以安心陪著老婆生產。

其實這也有李世民的私心,王牧三個老婆,從來沒有對外說誰大誰小,其中一個是部落族長,一個是部落的小公主,關鍵兩個部落都在王牧掌控之中,這對李世民來說,不是一個太好的訊息,他雖然信任王牧,但是王牧的後代呢?如果在西南弄出動亂,對朝廷影響不好。

解語花雖然說是世家的人,不過謝家如今已經沒落,如果王牧手中的權利,以後多落一些到解語花的兒子身上,對李世民來說更好。

李世民這些心思,王牧當然不清楚,接下來他又給李世民他們,介紹了一下需要準備的材料,以及自己都一些想法。

在王牧的規劃中,新城要引龍首渠過去,新城可以讓船隻往來,引水渠過去,也是為了用水方便,新城區一些建設和後期居住,都離不開大量的水資源。

龍首原就位於皇城之後,是長安城附近最高的地方,蜿蜒十多公里,猶如一條臥龍,不過龍首原上面狹窄,不適合大量修建宮殿,所以皇城沒有修在那裡。不過龍首原屬於城外最近,風景最好的地方,每天都有人上去遊玩。

龍首渠就厲害了,是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開發洛河水利的歷史上是首創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於西漢武帝年間。從今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既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裡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勞動人民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

新城區要建在龍首原,又不好建在龍首山與皇城之間,那麼就得向旁邊偏移一些,王牧選擇的地址,就在龍首原與商顏山之間,或者說在龍首渠與龍首原之間,這樣一來,引水工程,就不大了,至於以後建到另外一邊,就可以連通永安渠。

為了方便往來,陸上道路,也得修建,還不能只有一條,一條主要官道,用於調兵和官員往來,兩條道路連通老城區東西兩邊;還得有道路通向外界,所以說四通八達,一點也不為過。

雖然說長安的百姓到新城區,不能走直線,需要從東西兩側出發,不過等水泥路修好之後,用腳踏車,人力三輪來通行,還是很方便。

腳踏車和人力三輪車,在王牧看來,最主要就是軸承和鏈條,除了這一套傳動系統,其它都可以用木材代替,尤其是南洋硬木,硬度和一般的鐵器,根本沒有多大區別。

當然!以現在的技術,用木材製作,使用壽命肯定比不過二八槓,但這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以後再慢慢改進就行了。

王牧在姑復的時候,就在讓加雅的族人,實驗合金,目前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製作鏈條完全沒有問題,只要不長期負擔太大的重量,應該不會影響使用壽命,最多麻煩一點,每天上一點油。

有些東西李世民他們知道,有些他們都沒有聽說過,相同一點,所有人都對王牧的大手筆感到驚訝。

雖然說皇城就夠大氣了,但是那只是針對規模來說,而且是以國家的力量建設都城,王牧只是修建一個附屬小城而已。

不修建城牆,最適合居住,乾淨衛生,排水,引水方便,一連串的詞語,讓李世民他們不由期待起來。

修建新城區的基調定了下來,李世民會派人協調那邊的土地,其實龍首原附近也沒有多少人家,因為龍首原的高度是長安城最高的地方,象徵著皇權至上,屬於禁地,雖然沒有禁止遊玩,不過上面是不允許修建房屋,砍伐樹木和打獵這些,龍首原下面也屬於皇家的土地,有那麼一些人家,也是窮人建的窩棚,另外就是駐軍,需要另外安排營地。

對此王牧也有意見,等新城區修建完成,駐軍完全可以充當城區守護者,也不影響他們支援老城區,畢竟長安除了貞觀元年,並沒有受到戰事威脅。

要在龍首原附近修建新城區的訊息傳開,在長安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來大明宮正在上面修建,二來是有人懷疑這是不是皇帝想把皇城移過去一些,畢竟兩者距離並不遠,皇城移過去,對朝廷並沒有影響。

皇城移過去,最大的影響自然是官員,這意味著他們上朝辦公,需要到更遠的地方;也正是他們都在討論,百姓才聽到許多傳聞,讓百姓空閒之餘,多了不少談資。

百姓到是不關心新城區的用途,他們只是看熱鬧而已,畢竟朝堂距離他們,有些遙遠。世家和官員,就不得不關注了,因為這和他們息息相關。

很多人都在意外,這次修建新城區,居然沒人反對,要知道以往皇帝提出修繕宮殿,修建大明宮,都有不少人反對。

用心打聽之下,他們這才明白,新城區是由王牧主持修建,屬於私人行為,和朝廷沒有多大關係,主要是不需要朝廷出錢。

新城區主要用途,是修建一個具有一萬塊石碑的碑林,這些石碑會篆刻歷代名人手跡,以及一些孤本典籍,以供天下人學習,這些真跡,大部分由皇帝提供,另外也歡迎私人拿出自己的珍藏。

一開始所有人都不屑一顧,誰願意拿出自己的珍藏啊!不過隨後他們就動心了,因為石碑會記錄由誰提供的典籍,名篇。

只是拿去臨摹,然後篆刻到石碑上面,並不會據為私有,這就讓許多人打消了疑慮,不需要花費本錢,就能宣揚名聲,這種好事哪裡去找?而且他們很快就想到了,這就是一個攀比的時候,誰拿出的最珍貴,被選中的東西最多,必然會在無數人嘴裡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