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中興…

皇帝陛下聽著百官們呼喊這四個字之後,站在帝座旁邊,一時間竟有些怔住了,久久沒有動彈。

他並不是一個喜歡聽馬屁的皇帝,最起碼在當前這個年紀還不是,但是即便如此,這四個字還是讓他感覺脊樑骨一麻,渾身上下都有些激動。

他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緩了好一會才緩過來,讓自己冷靜下來。

停頓了一會兒之後,皇帝才沉聲道:“今日就議到這裡,諸卿先各回衙門罷,回衙門之後,所有有關於北伐的事情,都要抓緊去辦。”

皇帝聲音平靜,但是不容置疑:“朕已經命令淮河水師北上三萬人,率先組建東路軍,朕的西路軍,也要在一個月之內,抵達淮河以北,加入戰場。”

“再有…”

皇帝看向吏部尚書,開口道:“關於沈毅的功勞,吏部議一議,報到朕這裡來,與組建東路軍的聖旨,一併送到徐州去給沈毅。”

這時候,北伐已經成了大勢,吏部尚書也只能躬身低頭,應下了這件事。

皇帝站了起來,眯著眼睛說道:“那今日議事就到這裡,趙尚書稍稍留一留,其他人散了罷。”

隨著皇帝的一聲令下,六部九卿陸續散去,只剩下趙昌平還在大殿裡,站在皇帝面前。

皇帝看著眼前這個朝廷十幾年的大管家,笑著說道:“昌平公這些年不僅在朝勞苦功高,門下也出了許多英才,朕看沈七遞上來的奏報裡,多次提起張簡與趙薊州,他們都為淮安軍做了不少事情。”

趙尚書微微低頭,神態恭謹:“陛下謬讚了,臣那門生是朝廷命官,為朝廷做點事情理所應當,至於犬子…”

趙尚書頓了頓,開口道:“他從前在建康遊手好閒,沒有做過什麼事情,這一次多半是沈侍郎照拂他…”

皇帝搖頭,笑著說道:“沈毅在信裡說,如今徐州城的錢糧以及民生,都是昌平公家裡這個二子在管著,井井有條,真不愧是戶部尚書的兒子。”

聽到這句話,趙尚書也微微一愣,心裡多少有些觸動。

不過他很快回過神來,開口道:“陛下留臣下來,是不是要問糧草供應的事情,先前臣按照陛下的吩咐,已經在淮安囤積了不少糧食,前線的軍糧,直接從淮安供應即可。”

皇帝搖頭:“錢糧的事情,昌平公自然不用朕操心,朕想說的是甘泉書院的事情。”

他默寫下巴,開口道:“甘泉書院這些年,的確為朝廷培育了不少人才,朕十分高興,沒有記錯的話,甘泉書院的山長,是沈毅兄弟的老師罷?”

趙昌平低頭道:“是,甘泉書院的山長陸治中,是臣當年在書院的同窗,也是臣的至交好友,其人也是兩榜進士出身,學識淵博,為人敦厚,常懷憂國憂民之心。”

“他不僅僅是沈子恆兄弟的老師,也是沈子恆的岳父。”

皇帝點了點頭,開口笑道:“未知這位陸先生,有沒有再入朝為官的念頭?”

趙尚書一愣,隨即搖頭道:“臣…不知。”

皇帝開口道:“那就請託昌平公替朕,給陸先生寫一封信,告訴他,如果他願意再一次仕官,便立刻可以到建康來,任國子祭酒。”

大陳的國子祭酒,是從四品的官職,雖然品級不算特別高,但是地位不低,算得上是個清貴官職。

趙尚書恭敬低頭。

“老臣…遵命。”

皇帝陛下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開口道:“甘泉書院這幾年,著實出彩,要是陸先生不願意出仕,朕也不勉強他,可以讓他到建康來,在建康也辦一座書院。”

“到時候…”

皇帝笑著說道:“朕的皇子們,未嘗就不能入甘泉書院讀書。”

趙昌平再一次低頭。

“臣回去之後,立刻給陸賢弟寫信…”

………………

因為皇帝的意志所在,朝廷的辦事效率變得出奇的高,兩天之後,朝廷給沈毅的聖旨便已經走完了流程,皇帝派了內侍省的太監孫謹,親自去徐州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