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二策(第2/3頁)
章節報錯
“稻子,麥子以及其他種種,只要是地裡能種的,都可以交給他們研究。”
“研究習性,培育良種,再推行全國。”
“臣叮囑過,許復他這一次下西洋,會帶回來一些神州所無有的作物,也可以交給他們育種。”
“另外,還可以研究,如何增加土地肥力等等。”
沈毅抬頭看著皇帝,沉聲道:“陛下,臣當年在江都的時候,就考慮過這些問題,臣中舉人之後,當時可以免二百畝田田賦,家裡的族人找上門來,要把土地拖掛在臣名下,臣礙不過家裡的長輩,就應了下來。”
“不過臣只掛了一百畝地在名下,給自己留了一百畝地,想著有一天回江都了,能有一些自己的田地,鑽研農學。”
古往今來,對於農學有興趣,並且深耕數十年,乃至於一輩子的人並不在少數,有些人還寫出了《農經》這種大作,千古留名。
這些人裡,有些人是真的對種田感興趣,而有些人,則是抱著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投身於此。
一畝地多出十斤米,一年就可以多讓許多人吃飽飯了。
雖然民間一直有人在研究這些,但是研究的方向還不成系統,也沒有官方出面,因此在產量上,一直沒有特別大的進展。
當然了,影響最大的,還是幾千年的中庸,以及天道自然的思想。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然是一體渾圓的,不增不減,今年多收一點,明年就會少收一點,還有種幾年地就要修養一段時間,恢復地力的說法。
這個思想,甚至延綿到了意識形態上。
很多主政的官員,都覺得人世間財富恆定,不增不減,商人多得一點,百姓就會少得一點。
於是,不少主政的宰相名臣,都對商人嗤之以鼻,很是不屑。
但在沈毅看來,財富是透過生產資料來錨定的,只要生產資料變多,社會財富的總量,自然也會變多。
當然了,沈老爺上輩子,也不是什麼經濟專家,他對於財富的認知,也就到這裡為止了。
但是他對於糧食,還是很有執念的。
畢竟關鍵時候,一碗米飯乃至於一碗粥,就可以活人性命。
另一個世界捱餓已經不多見了,但是來到這個世界的八年時間,捱餓的人,沈老爺見了太多太多了。
而許復這一次出海,沈毅已經開始讓他蒐羅一些作物回來,比如說紅薯和玉米。
皇帝認真考慮了一番,然後開口道:“這個農學院,朕會讓人辦起來,在民間蒐羅農學大家。”
說到這裡,他嘆了口氣道:“朕剛才想了想,沈卿提的這個農學院,或許可行,但是等到見功的時候,朕恐怕已經看不見了。”
不管是育種還是培苗,還是研究人工肥料,都不是一年兩年能夠完成的事情,畢竟一次簡單的實驗可能就要一年時間才能完成。
這注定是一項慢工,但是不一定出活的行當。
沈毅微笑道:“陛下,這些事情,總要有人去開頭的。”
“哪怕二十年三十年,只要略有成效,便是天大的功德,不僅功在本朝,更是澤被萬世。”
“後世之君,也會永遠記得洪德朝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