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必將死無葬身之地(第1/2頁)
章節報錯
良久之後,御花園內的氣氛終於好了一點,曹植也漸漸的冷靜了下來,他覺得還是得把,一些事情更透徹分析給曹丕聽。
於是,在沉思了一番之後,曹植又緩緩開口了,“二哥,這次的隱患不同以往,也必將會是自秦始皇嬴政,實行郡縣制以來,又一次石破天驚的改革,而且也是必須要經歷的改革。”
皇帝.曹丕隨即也點點頭說道,“是啊,聽了剛剛子健你(曹植,字子健)對這些隱患的分析,這是讓人不寒而慄。只是......子健你有沒有解決這個隱患的突破口呢?”
曹植本身也想著將這幾年,自己對這個隱患問題的一些個看法和分析,講給曹丕聽,也好一塊想主意。這樣正好,曹丕既然發問了,自己也好直接回話了,“不瞞二哥你,對這個讀書人的隱患,小弟雖然沒有十足的解決方案,但是已經有了突破的方向,接下來二哥你就聽我好好跟你說。”
說罷,坐在青石上的二人,又往中間湊了湊。只見那曹丕的腦袋往這邊靠了靠,曹植將腦袋往前伸了伸,然後不緊不慢的說道,“剛剛小弟對讀書人的能夠做的事情,已經分析過了。在這些其中呢,自然是入仕的人佔得比例更大一些。可現在呢,就有這麼幾個問題。
一、前朝之時,朝廷使用的官吏選拔的制度,乃是眾所周知的‘察舉制’。這察舉制的具體細節呢,自然也就不必細說了。它是一套自下而上的人才推舉制度,在前朝初期也確實為帝國朝廷,推薦了不少有真才實學的能人志士。可是到了前朝後期,這套制度已經徹底完蛋了。尤其是桓、靈以來,這套制度已然成為了某些公卿大臣、名門望族的私人工具。乃至於出現了,‘舉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知書’的狀況。
因此,陳群.陳長文,在對這套制度進行了徹徹底底的梳理之後,重新制定了一套更為合適的、先進的制度,也就是在建安年間就已經開始推行了的‘九品官人法’。那陳長文也因此,成為了我大魏朝三公之中,專門掌管天下教化的司徒大人,當然這陳長文也絕對配得上這個位子。
這陳長文也確實有大才,不禁制定了我大魏朝的《魏律》,還寫出了這九品官人法。
這九品官人法也果然名不虛傳,不過短短數年的時間,整個帝國的朝堂自上而下,吏治為之一清。更為重要的是,它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其選拔標準家世品德才能並重;而且九品官人法的推行也剝奪了州郡長官自闢僚屬的權力,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朝廷,有利於加強朝廷的權力,這可是前所之未有的好處。
可是經過十幾年的時間,這套制度的缺陷也已經慢慢的暴露出來了,而這暴露出來的缺陷也是造成,現如今讀書人無處可用這個隱患的重要原因。
二哥,你我都知道,這九品官人法評議人物的標準乃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而現在朝廷中,充當中
(本章未完,請翻頁)
正者一般是二品大員,二品大員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各大門閥世族,所以可以說是門閥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
人都是有私心的,現如今在中正品第的過程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九品官人法的主要標準。今天甚至都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這些在歷年各州郡所推舉上來的名單裡,就能充分的說明。九品官人法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各大名門望族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似乎也成為了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有一個很重大的缺陷就是,無論是前朝的‘察舉制’也好,還是現如今的‘九品官人法’也罷,歸根究底他都是靠人力來向朝廷推舉人才的。即便是現在看起來很是不錯的九品官人法,也不過是透過全國大大小小百餘箇中正官的推薦罷了。
可是大魏帝國,如今光在籍的人口就有三千五百萬之巨,而且隨著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人口必將只會再次增多,將來可能會增加之五千萬、六千萬,甚至一萬萬人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這些中正官們,即便是他們再聲名遠揚,再行萬里路,他們又怎麼可能認得全,帝國之內所有有才之士呢。就像剛才臣弟所說的,我大魏在籍戶九百萬,三戶出一個讀書計程車子,也有三百萬之巨,這區區百餘人又怎麼可能人士三百萬人呢。
而現如今九品官人法和讀書人隱患的問題就在於,現在帝國境內大部分的讀書士子,都是寒門出身。九品官人法推薦都是名門望族和氏族的子弟,這讓佔了大多數人的寒門士子們,又怎麼可能同意呢?
所以,歸根究底,到最後這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戰,是天下的寒門士子和現如今的名門望族之間的一場戰爭。這也是一場不見刀光劍影,但依舊會死很多人的戰爭,這是避免不了的。而且到時候,死的或許是一群連二哥你捨不得殺,但是都不得殺的忠義之士,或者某些德高望重之輩。而一部分本應罪該萬死的人,到時反而還必須得讓他們活。
如今九品官人法的缺陷已經開始慢慢暴露,寒門士子讀書人的隱患也在日益膨脹。唯一能夠解決這個特大隱患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像九品官人法代替察舉制一樣,推行一套能夠真正代替九品官人法的人才推選的制度出來。可是這套制度一旦現世,必然會動了無數人的利益,尤其是現有利益擁有者的門閥氏族們。
那套制度的制定者,也必然會是千夫所指,死無葬身之地。即便人人皆知,他是朝廷和帝國的大忠臣,可他也必須得死,這就是他的宿命。
就像當初在秦國變法的商鞅一般,秦惠文王.嬴駟明明知道商鞅是對的,可最終還是殺了他,讓他落了一個五馬分屍的下場。因為商鞅只有死,才能夠平息秦國老氏族的怒火,秦國也才不會被顛覆。秦王嬴駟也才能趁機,將那些復辟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