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兩俊入神都(第1/2頁)
章節報錯
因為近水樓臺的地利之便和富足的經濟條件,揚州的雕版印刷和膠泥活字印刷,以及造紙坊的生意在帝國境內也是首屈一指的。更為可貴的是,揚州境內的商賈們,透過河運、海運以及陸運,將這些林林總總的文房四寶,和拓印好的書籍都運往了其餘的各州,彌補了他們的不足。
當初一直極力反對,解開重稅圍困的朝臣們,此時早已經不再言語,反而還在極力幫助,讓這些上古們更加的便利一些。也因為這些便利和緣由的存在,揚州成為了整個帝國境內,校館最多的一個大州。
當時當今的世祖文皇帝.曹丕在下興學令之時,那一道詔令是這麼說的,“昔日太祖武皇帝在時,曾下令各郡縣齊修文學,縣滿五百戶必置校館,舉各鄉之俊傑入學,以致孔孟之道於不墜,禮儀仁讓之風於不絕!今,天下安定,民生興旺,即日起,縣滿三百戶置一校館,各鄉適齡青年均可入學,以揚我大魏國威。”
這裡面說的也很明確,當年太祖武皇帝.曹操在做魏王的時候,因為天下戰亂,各州拮据,因此滿五百戶的縣才置放一個校館。曹丕繼皇帝位之後,因為天下已經歸一了五年的光景,因此他才將五百戶的限制,縮減至了滿三百戶而建置一個校館。
其餘的各州郡,幾乎也都是按照這個標準來的。不過像幽州、幷州、涼州,這種剛剛經歷了戰亂的州郡,朝廷還特意放寬了限制,並且允許他們緩些時日再推行興學的詔令。
而揚州這裡,不僅滿足了朝廷的要求,甚至在每個這樣的縣設定了兩個校館。還有很多財富比較充裕的氏族和商賈們,效仿信都書院設立私人書院的也不在少數。現如今是大魏黃初五年,也以為著揚州推行興學令,已經五年了。現在的整個揚州,早已經是朗朗書聲一片了。
這一日,顧榮得到了揚州治中.步騭[zhì]的邀請,說是有事要與他相商。四大家族煙消雲散之後,步氏一族和諸葛一族,順位成為了江東最大的兩個家族。而步陟顯然也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江東氏族第一人。
另外,步騭這個人雖然謹小慎微了一輩子,但是他這個人為人忠厚、正直,性情寬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與聲色,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總是表現得十分恭敬。步騭教導門生時,手不釋卷,衣飾和居處都和一般儒生一樣樸素。他在任期間,很多人都受過他的恩惠,諸葛恪[ke]和顧榮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當正在州立校館檢視新來教瑜資訊資料的顧榮,聽說步騭要找他時,便急忙放下了手中的事情,匆匆向步騭的府邸趕去。
當顧榮趕到步府之時,他發現整個步府的會客廳只有兩個人在。
其中一人端坐在大堂正位,其頭髮花白,但紅光滿面,身著一領很樸素的青色布衣,髮髻上也只是插著一支很普通的黃銅頭釵,一手不經意的捋
(本章未完,請翻頁)
著胸前花白的鬍子,一手拿著一卷江陵王.曹植所編撰的《膠泥活字印刷論》,正看的津津有味。此人,自然就是召喚顧榮前來的步騭,步子山了。
另外一人,年齡與自己相仿。面如冠玉,瀟灑俊逸,一領雪白的錦繡服,更顯得器俊朗無比,此時的他也與堂上的步騭一樣,正拿著一卷古書在津津有味的看著。而此人,正是當初被步騭安排南下,去交州找尋顧榮,最終救了他一命的步闡,步仲思。
那步闡聞得有腳步聲,便抬起頭向聲音來處看去。待看清來人是誰之後,隨即放下手中書卷,展顏一笑並站起身來拱手道,“彥先兄(顧榮,字彥先),你來了,我與父親等候你多時了。”
顧榮見狀,也急忙快走幾步,伸手作揖道,“見過仲思世兄,榮,這廂有禮了。”
再看那正堂之上步騭,此時已經放下了手中的那捲書,笑呵呵的看著來人。
顧榮隨即也趕快疾步向前,納首叩拜道,“小侄顧榮,拜見伯父。”
最初的時候,顧榮對於步騭也一直是以官名所相稱,後來有一次,步騭在私下對顧榮說道,“如今故人已逝,我與子裕兄(顧穆,字子裕),雖說談不上什麼高山流水刎頸之交,但是交情也還過得去,而我也比汝父痴長那麼幾歲。如今顧氏一族,只剩下了你可憐的這麼一支獨苗,在公共場合也就罷了。以後在私下裡,不用那麼拘束,如果你不嫌棄的話,就叫我一聲伯父吧。”
當時,這話說完,再看那顧榮早已經是泣不成聲了,那也是他在家族被滅之後,第一次感受到家人的溫暖。從那以後,在私下裡的時候,顧榮便也一直是以伯父來稱呼步騭的。
步騭見狀並沒有阻攔,反而堂而皇之的受了顧榮的一禮。隨後,他端坐在大堂的首位之上,呵呵一笑伸手示意道,“賢侄快快請起,你我之間,無需如此多禮。”
顧榮隨即站起身來,在步闡的後面挨著坐下,尊敬的說道,“不知伯父,此番喚小侄前來是為何事啊?”再看一旁的步闡,此時也饒有興趣的看著自己的父親,顯然步騭也並沒有提前跟他透漏。
只見那步騭微微一笑,不緊不慢的輕聲說道,“賢侄啊,你自黃初元年起,跟著我在九江郡做事,後來又來到這建鄴城的治中府,一晃也五年過去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