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曹丕代漢(第1/2頁)
章節報錯
建安四十年,公元235年,春,正月初九。
年關方過,剛剛沉寂下去的許都城,卻又熱鬧了起來。因為在這一日,許都有大事要發生。
許都城外,那一座年前就已經築好的“禪讓臺”周圍,此時旌旗獵獵,人山人海。許多人都爭先恐後的,來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這一天無論是朝廷官員,還是民間百姓,都一股腦的來到了,似乎整個許都城的人都來了。禪讓臺周圍守衛的兵士,除了衛尉.曹洪的羽林衛和執金吾.曹真的京畿守備大營之外,還有數日前特意從豫州調來的兩萬甲士。
上一次許都這麼熱鬧,還是五年前的那個冬天。那時候,荀彧還沒死,曹操也還沒死。徵北大將軍.曹彰剛剛北滅匈奴,率領著一干將士們回許都受封。
正當臺下眾人嘰嘰喳喳的交頭接耳之時,忽然有一道悠遠的號角聲響了起來。
只見有一人,十二旒天子大裘冕,身著墨色龍袍,一步一步緩緩的向高臺上走去。少時待那人焚香祭天之後,又有一人只穿了墨色龍袍,也慢慢的向那禪讓臺上走去。
這前者自然是大漢皇帝.劉協,而後者則是此時的魏王.曹丕。
待曹丕走上高臺,只見劉協將頭上的大裘冕摘下,隨後穩穩的給曹丕帶在了頭上,並將盛有傳國玉璽的檀木托盤交到了曹丕的手上。之後,一臉坦然的又緩緩的走下了高臺。
高臺上的曹丕,拿起托盤中的玉璽,只見這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這玉璽通體碧綠,只可惜缺了一個角,只見八個大字赫然刻在上面。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正是那大秦丞相李斯,親手所書的小篆體。昔日大秦始皇帝.嬴政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始皇帝慌忙將此玉璽拋入湖中,頓時風平浪靜,玉璽也由此失落。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此傳國璽奉上,傳國玉璽復歸秦。
十數年後,漢高祖劉邦軍灞上,秦皇子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及漢高祖誅滅項羽,即皇帝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傳國玉璽。自大秦始皇帝制玉璽至今,已經有四百五十餘年了,此物可謂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天下第一寶物。
曹丕捧著這枚並不算太重的玉璽,卻感覺有千萬斤之重。
正如這玉璽上所刻的八個字一樣,“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既然我受了上天的任命,就一定要庇護天下生民,使得黎民長壽、國運永久昌盛。
如此重擔,又怎麼不是萬斤之重呢?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於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漢王朝,迄今四百多年。終於在最後一位皇帝.劉協的手上,走向了滅亡。
從此,一個新的帝國“大魏”,出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只見那大魏皇帝.曹丕,將手中的玉璽高高的舉過頭頂,高呼道“大魏萬歲”。
頓時,臺下鐘鼓齊鳴,萬民山呼萬歲,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事後,大魏皇帝.曹丕下壇,參加完燃火祭天地的大禮後返回。把年號建安改為黃初,建安四十年既黃初元年,並大赦天下。
(本章未完,請翻頁)
這一日,天下萬民同賀,更有鮮卑、羌族、羯族、狄族、樂浪、高句麗、馬韓、辰韓、倭國的使者前來覲見。
不日,皇帝.曹丕下詔,尊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把河內郡山陽邑一萬戶作為他的封地,封地內使用漢朝的歷法年號,可以用天子的禮儀祭天,上奏不用稱臣,朝廷在太廟舉行祭祀典禮時,可分享祭品;又封山陽公的四個兒子為列侯。
追贈皇祖.曹嵩為太王,父親.魏武王為大魏太祖武皇帝,尊王太后為皇太后,追封長兄.曹昂為豐悼王。
加封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司馬,行事如左。
加封衛尉.曹洪,為大將軍,行事如左。
加封驍騎將軍.曹彰,為車騎將軍,任城王,行事如左。
加封徵南將軍.曹植,為驃騎將軍,江陵王,行事如左。
加封太傅.鍾繇,為丞相,行事如左。
加封御史大夫.陳群,為司徒,位列三公,掌天下教化。
......
凡是故魏王曹操和曹丕的舊臣們,統統得到了封賞和進封,曹氏宗親們更是個個封王拜侯。天下百姓也莫不歡歌達旦,慶祝一個新的充滿希望的帝國的誕生。
————————
黃初元年,二月初二,這是一個極好的日子。
皇帝,不,山陽公.劉協帶著他的妻妾們,終於要回他的封地.山陽邑了。護送他西去的乃是新任的四品實權校尉.長水校尉.蔣濟。
蔣濟,字子通,揚州平阿人,在漢末出任九江郡吏。被太祖皇帝.曹操徵召之後,就一直效命在大司馬.曹仁的軍中。多年來憑藉自己的軍功一步一步的做到了東中郎將,皇帝.曹丕繼位之後,更是遷任了八大實權校尉之一的,長水校尉。
後來他跟著新任的徵東將軍.夏侯尚,長期駐紮於揚州,近些日子剛被調回許都。而他剛剛調回許都,就碰到了這麼一個棘手的差事。